世貿組織的運作基本遵循的是市場經濟規則。參加原關貿組織的成員基本上是市場經濟體製的國家和地區,因為同關貿總協定的運作規則存在很大差距和衝突,因而一些奉行中央計劃經濟體製的國家不是關貿總協定的成員。隨著市場經濟體製在世界的擴張,一些放棄中央計劃經濟體製的國家紛紛申請加入關貿和世貿。中國解放後的前30年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製,改革開放以來,才逐步放棄該體製,直至1992年,才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目前,我國的經濟體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所有製結構到企業製度,都在向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方向轉型。但是,我國在體製方麵還存在許多同世界市場經濟規則不相一致的狀況,我國的國有經濟戰線過長、過大,競爭領域介人過多,政企關係不清,資源缺乏流動性,低水平的重複建設有增無減,社會保障製度不健全。這一切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的體製性障礙還嚴重存在,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影響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體製障礙同樣嚴重存在。這些體製性障礙如果不加以解決,會使我國經濟在發展中對內缺乏動力,對外缺乏競爭力。因而,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都必須把體製創新放在首要位置。
一、關於企業體製的創新
建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企業製度是構建新經濟體製的微觀基礎。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雖然已進行了20多年,但距離改革完成的目標還比較遠。當前,國有企業的體製轉換進人了攻堅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集中暴露出來,由於傳統體製的長期影響、曆史形成的諸多問題,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還不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經營機製不活,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富餘人員過多,債務和社會負擔沉重,生產經營艱難,經濟效益下降,一部分職工生活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從尋求正確的體製創新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找出路。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新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這就是:適應經濟體製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製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1.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
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是企業體製創新的主要目標,我們要根據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抓好如下一些環節:切實推進政企分開。政府對國家出資興辦和擁有股份的企業,通過出資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職能,按出資額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管理者的權利,不再幹預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企業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對所有者的淨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各級黨政機關都要同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直接管理的企業在人、財、物方麵徹底脫鉤。
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製改革。目前,公司製改革在一些大中型企業已經完成,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真正完成公司製改造。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製的核心,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製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股權多元化有利於形成規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除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要變成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
麵向市場,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製。要加快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技術不斷創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機製。同時,要在分配領域進行體製創新,企業要堅持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原則,適當拉開檔次,要允許和鼓勵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2.對國有企業繼續進行戰略性改組
目前,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依然存在,主要是重複建設嚴重,企業大而全、小而全,沒有形成專業化生產,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社會化服務體係,缺乏市場競爭能力。要針對企業的不同情況,對企業實行戰略性改組。
對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也要進行體製創新,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競爭性領域的企業要吸引多方投資,加快發展;對產品有市場,但經營有困難的企業,要采取兼並、聯合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盤活存量資產;對產品沒有市場,扭虧無望和資源枯竭的企業,要采取破產、關閉等措施。
要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力爭有更多的企業集團成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要發揮企業集團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方麵的優勢,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