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地區發展戰略(5)(1 / 2)

西部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需要采取許多措施。其中有:①優化農作物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要在種子工程上下工夫,改良舊品種,開發新品種,實現良種的普及化,這樣才能開辟農產品的大市場。②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對現有的農產品加工業要進行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資產重組,使其向精深加工、規模化方向發展,特別是要努力開發名牌產品。③要采取以公司帶農戶的形式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加工轉化增值。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選擇有優勢有發展前景的龍頭企業予以大力支持,使其成為高效農業和創彙農業的骨幹力量。④加快農業的技術進步。針對西部地區農業技術落後的現狀,要大力開展農業技術革命,有重點地創辦一批農業科技示範農場,使其成為農業新技術示範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要推進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建立農業技術創新體係,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⑤把專業化和多樣化生產經營結合起來,既要有大規模的專業化農業經營和農產品加工,又要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采取多樣化經營,建立農業領域的特色經濟和特色企業。

西部的城鎮化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是西部投資效益差、經濟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梯度戰略時期,國家有大量的增量資金投入西部,而作用發揮不夠,關鍵在於資金的投入沒有發揮集聚的作用,沒有強有力的城市帶、城市群發揮服務、加工、運輸和開發功能。因此,今後要根據各地區位優勢、資源交通條件規劃城鎮建設,在西部特別要以產業的發展為基礎,抓小城鎮建設。西部開發中,走好城市化道路,必須要協調大中小城市之間的發展關係,要發揮大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和集散功能,通過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和農村城鎮的聯結,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三、西部大開發的新方式

在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不斷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的背景下,我國跨世紀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同國內曆次開發方式有重大差別,應當采取新的開發方式。

1.政策引導,市場主導

從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指導開發的正確方針、政策,其中包括確定西部開發的優先領域、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對西部的優惠、國債與國際經濟組織貸款向西部的傾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西部的布建、東部支援西部的方針政策等等。與此同時,國務院各部門也都出台了支持西部開發的政策和措施,有科技部的科技援西措施,有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資金向西部傾斜的措施,有建設部對西部基礎設施確立的發展目標,有勞動人事部的人才援西措施。國家的這些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將有力地促進人、財、物及各種資源向西部集聚,推動西部大發展。不僅在西部大開發的起始階段,政策的引導是必要的,就是在整個西部大開發中,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指導。

政策的引導雖然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但是,這次西部大開發是在我國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全麵轉型過程中進行的,開發過程的宏觀調控方式和微觀運行機製都是按市場經濟體製運作,因此,市場機製要在西部大開發中起主導作用。市場機製的作用體現在西部大開發的各個方麵和各個領域:

國家對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對西部大開發的有效指導,要通過充分利用財政、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杆和一些產業政策加以指導,國家對地區的利益分配不是采取無償調撥,而是通過價格政策和平等交易等方式予以平衡,形成地區間的利益相得、優勢互補。

國家在西部地區布建的一些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和資源開發項目,如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工程、高等級國道公路等,都引進了市場機製,多數是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各種內資和外資的介入。這些大型工程的基建項目,基本都采取國際招標和國內招標的方式,選擇國內外最好的施工單位參與施工,原材料和所使用的機械設備、交通電信工具都采取政府采購的形式。

西部開發資金的籌措也是運用市場機製,除一部分生態治理和建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國家財政撥款作為資金來源渠道外,大部分開發資金的籌措采取發行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內公司投資、國內基金會參與或入股等方式形成,每項投資都要計算成本和回報,許多開發項目還采取承包、企業化管理等市場經濟形式。

西部大開發對人才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利用也主要是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通過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生活條件和技術的有償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招納國內外一批高技術人才參與西部建設,采用優勝劣汰的用人機製,使低素質勞動力脫離重要崗位或轉崗培訓,從整體上提高西部勞動力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