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化我國農業科技工作,建立農業科技新體係。農業科技創新體係包括知識創新體係,技術創新與應用體係,知識技術的傳播體係。這一體係由大學、農業科學研究、生物科學、技術研究部門和教學培訓職能部門及農業生產組織部門組成,並形成互相聯係和促進的運作機製。通過這一體係使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創新,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消化,以及知識技術的運用推廣管道順暢,反應靈敏,大幅度地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主要農產品在高產和高質量高品質上上一個等級。加強農業科技傳播體係和使用體係的建設,使農業科技很快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並建立一定的科技風險基金和保險製度,使農業科技傳播使用得到風險保護。
4.發掘農業經濟中我有他無、我強他弱的資源,在特色農業和優勢農業土不斷創新。以優化的特色農業與國際農產品競爭,打開擴展特色農業產品的出口。積極探索恢複一些退化的特色品種的品質,提高特色農業產品的品質。
5.加大環境投入,改善和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將生態建設與農業市場形勢結合起來。麵對國際農業市場的競爭,對受衝擊大的部分和地區,可以將農改牧,糧改草,既改善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又增強牧業優勢,增加牧業產品的競爭力。改著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對幹旱地區引進先進的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組織跨地省區的大規模生態改良工程。
6、組建新的適應農業國際化的市場服務組織。對農業投入者提供信息項目和生產銷售中介服務。組建中介性的農業公司,對種植者推行“訂單農業”,使農業公司省去直接的土地經營過程,隻抓品種決策與銷售過程。
7.切實地減輕農民負擔,促使農民增加農業投入。數年來我國農民稅費負擔過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減少了農民對農業的投入。這種情況潛在的危害是使農業逐步萎縮,農村社會不穩定,並要影響城市的安定和城市經濟。這種狀況,更不利於農業應對加入WTO的局麵,一旦加入WTO,農業無力承受外來衝擊。要應對國際農產品的進人和競爭,必須切實做到減輕農民負擔,保護改革成果,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有能力在土地上加大,中央目前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目的在減輕農民負擔。這一改革有重大的意義。為應對加入WTO後的形勢各地應該借此機會,把農民負擔降下來。
8.加快城市化建設速度,轉移農業過剩人口和勞動力。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低下,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勞動力人均土地麵積過小,剩餘產品少。同時不利於農業規模化經營。這種情況很難應對加入WTO後的局勢。必須在發展大城市的同時,大力發展小城鎮,擴大二、三產業,促進人口的城市化,轉移過剩農業勞動力,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另外城市的國內社會生產總值大大高於農村,東西部的發展差距的拉大,主要是城市經濟發展差距的拉大在起作用。內地農村地區大力發展小城鎮,有利於利用城鎮的生產要素的集中,增加地方的社會生產總值,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
9.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農產品生產和食品加工業,可消化過多的農業勞動力,又有利於發展創彙農業和加工品,推動具有比較優勢的門類的生產。應當重點發展亞熱帶水果、蔬菜、園藝、花卉及水畜鮮活等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的生產。食品加工業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的門類,是農業產業化鏈條延伸的最高層次。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級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提供農產品出口率和農業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