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商業領域應策
加入WTO,對商業企業來說,能否主動研究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爭取新發展,是在新的市場條件下對自身實力與能力的嚴峻考驗。在外資日漸廣泛地進入中國市場後,消費者對商業服務會有更高的質量預期,我國商業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競爭,將不僅僅是數量多寡的競爭,更是企業綜合素質、經營機製和質量效益的競爭。在這種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國內企業必須強化素質,盡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及科學的運營機製、用人機製、質量保障機製,及早做好準備,使我們從開放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尤其是抓緊時機,引進資金,迅速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在加入WTO後,依據WTO有關條款,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把零售業作為幼稚行業加以保護,隻有幾年時間,因此,國內商業企業必須增強緊迫感,抓緊進行企業製度的改革和創新,加快向集團化、網絡化方向發展,這是迎接挑戰、占領市場的根本。
1.麵對加入WTO的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形勢,各級商業部門要認真研究新形勢、新情況,做好有關應對工作
要結合機構改革,搞好職能轉變,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適應擴大開放的需要。
2.通過設立“強化新建大中型商業零售企業的審批製度,盡快製定外商參與我國國內零售批發經營的法規”等商業壁壘,以限製外資過度膨脹
經過這幾年的開放實踐,我們已經有條件製定一部比較完備的流通領域利用外資的法規,對外商的進人條件、資格標準、投資比例、合資年限、投資區域、審批程序等作出規定,明確商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主管部門。此法規一經正式發布,應嚴格執行,並堅決處罰違規者。
3.加快零售商業集團化步伐,培育出可與外資抗衡的市場主體
國內商業零售企業進行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實行跨地區的經濟聯合。充分利用商譽等無形資產優勢,同外企展開競爭。充分發揮零售商業在經營上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優勢,根據人們收入增長情況進行市場定位,減少市場風險,搶占潛在市場。
4.利用國外融資渠道,解決國有零售商業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經營方式向多元化發展
經過多年探索,許多零售商業企業進行了股份製改造和機製轉換工作,就企業內部而言,已基本具備和外資抗衡的條件,但普遍麵臨資金投入不足,技改落後等困難,而國內資金市場規模狹小,籌資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利用外資尤為迫切。大力開展經營多元化,不僅把目光放在百貨商店上,應更多地發展連鎖店、折扣店、倉儲店、超市等民族商業。
5.加快網絡信息化進程,縮小與外資商業企業在技術上的差距
隨著國家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一大批經濟數據網開通使用,給商業企業的經營領域和模式帶來了契機。決策者充分認識到信息資源的作用已成為商業企業效益的增長點。國有商業零售企業在加快網絡信息化過程中,要抓住當前連鎖化經營、集團化管理、統一配送以及市場改革契機,把新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模式的變革結合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管理水平。
6.努力使商業網點建設合理化
在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後,建立中心商業區、次級商業區和邊緣商業區相結合的合理商業網點布局。商業網點要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行業配套,方便生活,美化城市。
7.準確定位市場,開展特色經營
目前,由於國家對零售業開放的限製,外商大多選用規模大而全的百貨店形式,商品定位於中、高收入階層,以經營中、高檔商品為主,而我國有八成的消費者屬於低收入的工薪階層,國有大型零售企業應將市場定位於普通工薪階層。在商品經營結構上突出專業特色,由經營大路貨轉向品牌化、專業化、係列化經營,擴大經營業務中總代理、總經銷比重,取得低價銷售優勢,吸引消費者,提高效益和市場占有率。
8.重視人才開發,提高福利待遇
我國商業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很大程度上緣於人才的劣勢。隨著商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科技在商業中的含量有大幅上升趨勢,商業企業管理人才不僅要懂經營,還要懂商用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人才競爭是將來競爭中的熱點。要解決好人才問題,我國商業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人才資源,並給予高薪和福利待遇以減少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