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銀行保險業“入世”應策(1)(1 / 2)

一、中國銀行保險業的發展現狀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持體係和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而銀行和保險業正是實現這兩個支持體係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銀行保險業也飛速發展。

目前,中國以經濟實力的提高為基礎已形成了較為龐大的銀行體係。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央行負責製定實施貨幣政策、彙率政策,監督管理中國境內所有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

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已成為我國銀行體係的重要支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分別主要為城市與農村的工商企業辦理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及外彙存貸款業務;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主要為建設企業、大工程項目提供存貸款服務,為工商外貿企業辦理存貸款和結算業務。

三家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各有側重:國家開發銀行重點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向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發放貸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著重辦理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的國家專項儲備貸款和收購貸款、農業開發貸款,代理財政支農資金撥付等;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辦理與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有關的出口貸款、出口信貸保險、境外發行債券等。

此外,中國還有股份製的交通銀行以及深圳發展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十一家較小的商業銀行。自1979年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以來,中國開始引進外資銀行。1999年1月,中國正式宣布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限製,但由於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經營的重要目的是開辦人民幣業務,因此中國的態度比較謹慎,隻允許外資銀行對外資企業開展外彙業務,直到年12月才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2000年底,我國境內外資銀行已達177家,總資產346億美元,外資銀行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保險業起步晚、發展慢。由於我國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居民的保險意識和投資意識還需要有一個提高的過程,同時,真正受過係統的保險專業教育的專門人才缺乏,所以從批設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等國內保險公司後的幾年時間裏,保險業的發展比較緩慢。就資產規模來說,全球最大的25家保險公司全部來自發達國家,其中任何一家擁有的資產規模都遠大於中國保險業的資產總量。不僅如此,這些外國保險公司還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水平,而中國保險業人才匱乏,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舊體製的栓結仍束縛著發展的動力。近13億人口、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對滯後的保險業使國外企業瞄準了中國潛在的巨大的保險市場,他們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在深圳、上海、廣州、大連、武漢、重慶等地設點。1999年4月5日中國宣布批準四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其中美國公司兩家,英國和加拿大各一家,這表明中國已開始加大保險市場的開放力度。目前,對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我國在經營地域和業務範圍上進行了嚴格的限製,但“入世”後,由於實行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擁有99%市場份額的國內保險商將麵臨國外保險商的強勁競爭。

二、銀行保險業存在的問題與麵對的挑戰

加入WTO後,中國不但要一改傳統的運作模式,提高銀行保險業的透明度,及時公布國內有關金融保險法規、政策措施,而且還將允許外資銀行逐步開辦中國國內企業和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允許外資保險公司經營中國的財險、壽險等項業務,並最終將對其實行國民待遇,不再在地域和業務範圍上加以限製,使國內企業不得不直接麵對外資雄厚實力的劇烈衝擊。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要從容應對競爭,我們首先要認真分析中國銀行保險業近年來的發展狀況,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現實差距。當前我國銀行保險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