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自古就是絲綢、織錦、絲絹、棉布、刺繡的故鄉。四大名繡名揚四海,絲綢之路享譽世界,各朝代各少數民族製作考究、風格各異的特色服裝絢麗精美,為世人青睞,現代精品服飾品味高雅又不失活潑。可以說,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曆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蘊深厚。多少年來,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麵對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流程的快速革新,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在發揮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運用傳統而獨特的織造工藝中,使越來越多的紡織品服裝遠銷海內外,成為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不僅為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歐盟等進口大國提供了重要的紡織產品,而且也為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彙能力、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紡織工業主要包括化纖、紡織、染整、針織、服裝、產業用紡織品幾大門類。從生產能力上看,我國棉紡與絲綢的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一位,毛紡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化纖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三位;從產量上看,我國的棉紗、棉布、絲織品和服裝居世界首位,呢絨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化纖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與生產能力相對應,中國還是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大國。80年代以來,紡織品服裝在亞洲的出口增長最快。中國大陸、中國香港與台灣地區以及韓國的紡織品出口增長約大於10%,中國、泰國的服裝出口增長均在20%以上。我國自1984年加入《多種纖維協定》後,紡織品出口穩步增長,1991年我國紡織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創彙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額居世界第三位。
二、紡織服裝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紡織工業作為生產消費品的產業部門,其產品首先要麵向市場,並按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組織生產,參與市場競爭。加入WTO可以促使紡織服裝工業麵向世界市場,加快改革紡織工業的管理體製,轉換企業運行機製,建立與國際貿易發展相適應的貿易體製,真正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其按國際市場的標準,消費層次、消費行為的要求,不失時機地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發揮各自優勢,及時開發和轉產新產品,避免紡織服裝業盲目發展、重複建設,使企業按國內外市場需求與國際營銷慣例接軌。“入世”後,中國作為締約國將無條件地享受其他締約國所給予的優惠待遇,從而使一些非經濟因素造成的貿易壁壘得以減少,並能在國際多邊貿易談判和貿易規則的製定中掌握主動權。此外,“入世”後全麵取消配額限製,將會在我國紡織品服裝競爭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更好地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貿易新格局。當然也要看到,雖然貿易自由化將可能給紡織服裝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但能否經得住考驗,並真正為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其關鍵在於我國紡織服裝工業是否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實力。隻有深入探索提高競爭力水平的有效途徑,我國紡織工業才可能在貿易自由化中求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認真審視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我們的紡織服裝業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麵的問題待解決:
1.企業生產規模不經濟與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同時並存
以棉紡織企業為例,一般最低生產規模應在3萬錠以上,但1991年我國1萬錠以下的小棉紡廠占全國棉紡企業的60.3%,3萬錠以下的企業占78.8%。紡織服裝企業生產批量小,不能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成本高,效率低。同時,以棉紡織為主的紡織服裝行業整體生產能力又明顯過剩,紡織業仍以數量增長為主要發展方向,阻礙了包括技術裝備素質、經營管理素質、人員素質等在內的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企業發展難以擺脫困境。如1992年,我國年紗產量為2793萬件,而當年社會消費量為2430萬件,積存約360萬件。
2.國內現行的外貿出口收購製度阻礙了外貿出口企業的發展
收購製條件下,壓價現象嚴重,絕大多數的貿易機會直接由外貿專業公司掌握,使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脫離,生產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受到嚴重挫折。同時,紡織服裝企業轉移出口經營權的步伐過慢,具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較少,即使是一些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也常常在經營活動中受到嚴格的國家計劃配額管理的限製,這些都製約著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出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