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鋼鐵產業“入世”應策(1 / 3)

鋼鐵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改革開放20餘年來,我國的鋼鐵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1996年起,中國鋼材產量連續四年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鋼鐵生產大國。

一、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

1.生產持續增長,結構有所改善,但品種單一,質量水平較低

進人90年代,國內各類鋼材市場需求十分旺盛,刺激了生產能力的急劇增長。1990年全國鋼材生產量約5100萬噸,1999年鋼材產量達1.2億噸,增長133%。就整個90年代而言,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0%。生產結構也有了較大改善,但品種單一,技術含量低,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鋼種嚴重不足,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2.鋼鐵企業數量多,但規模過小,組織結構不合理

我國擁有鋼鐵企業近17000家,占世界總數的1/3,而鋼產量超過百萬噸的企業僅有25家,普遍達不到規模經濟所要求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規模更顯得過小,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太少,規模方麵的劣勢十分明顯。而且,企業的組織結構不盡合理,“大而全”、“小而全”問題突出,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趨同,企業缺乏特色,專業化水平低,這些都嚴重製約著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有所提高,但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我國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現代化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新建或改造了一大批高爐和高度自動化的軋機。同時,連鑄技術發展也較快。但從國際上看,我國鋼鐵工業裝備、工藝技術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總體上落後工業發達國家20年至30年,我國煉鐵、煉鋼和軋材各個工序的裝備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隻有少數企業的主體裝備是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先進設備的數量還隻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設備是國際一般水平甚至是落後水平,還有一些應被淘汰的設備仍在使用。在工藝技術方麵,我國鋼鐵生產至今沿用的基本上仍然是傳統的工藝流程,現代化工藝流程所占份額較少。

4.物耗指標不斷改善,但仍然偏高

我國鋼鐵生產是能源、原材料消耗大戶。物耗費用是構成生產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占鋼鐵產量成本的80%以上。因而,從70年代末開始,我國鋼鐵工業就把節能降耗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千方百計節能降耗,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世界主要產鋼國相比,我國鋼鐵工業的噸鋼能耗(噸鋼耗煤)、噸鋼純鐵金屬能耗仍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噸鋼鐵合金消耗、電極消耗以及耐火材料消耗則更高。總之,我國鋼鐵工業高消耗、低效益的落後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5.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但勞動生產率低下,生產成本偏高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鋼鐵產量和總產值的增幅較大,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但由於種種原因勞動生產率仍然偏低,生產成本偏高。目前,我國鋼鐵工業擁有300多萬職工,占世界鋼鐵職工總數的50%,而產量僅占13%。發達國家生產水平可達600噸/人/年以上,而我國則為31.9噸/人/年,與發達國家相比相距甚遠。

二、加入WTO後我國鋼鐵工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加入WTO,我國的鋼鐵工業將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走出國門,在國外市場上經受考驗,而且還要在國內市場上與湧從我國的外國產品進行激烈競爭。我國鋼鐵工業優勢與劣勢並存,機遇與挑戰並存。

1.加入WTO後我國鋼鐵工業的機遇

(1)有利於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

加入WTO後,我國鋼鐵企業必將走國際化經營之路,首先,有利於促使企業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加快經營機製的轉換,進一步地從政府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和企業的整體素質,以適應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其次,有利於我國鋼鐵企業學會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采用現代企業管理製度,了解和掌握國際經營慣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

(2)有利於我國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聯合和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