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可避免的大對決(3 / 3)

在演說現場的美國CNN的一名製片人,注意到了這個場景,拍下了照片,並將之傳上了推特網,引起了一場熱議。CNN的一名博主對此情景道:“白宮可以控製一切,但是它控製不了風。”

奧巴馬的尷尬再好不過地反映了,美國要排除中國製造是多麼的困難。奧巴馬的這次遭遇與美國2012年流行的幽默劇《生活大爆炸》中的一個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你有沒有意識到,擁有這台3D打印機,我們就能奪回生產過程,並搶回中國血汗工廠工人的工作?”大學教員、猶太人霍華德?霍洛維茲很得意地指著一台3D打印機,問來自印度的拉吉?庫特拉帕裏。

“這玩意本身就是中國製造的!”拉吉?庫特拉帕裏仔細看了下那台機器之後,很酷地反駁了霍華德?霍洛維茲。

從中國重新奪回製造業的情結,已經深入到很多美國人的心裏。但也正如這個幽默劇所諷刺的那樣,美國想賴以奪回製造業的行業,本身就要依賴“中國製造”。

可想而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再次振興美國製造業的目標,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在美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產業轉移之後,為什麼要重新振興製造業呢?答案正是為了從內部解決美國龐大的金融資產的利潤來源問題。

美國金融帝國內部造血功能的逐步喪失,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工業化的全球性普及,中國工業化不過是這個世界大趨勢的結果而已。

目前看來,美國是無法扭轉這個世界大趨勢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趨勢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後果。美國還有龐大的實力,來引導這個趨勢為己所用,那就是讓其他地區的工業化,成為美國金融帝國有保障、可持續的豐厚利潤來源。

如果不是中國,美國要完成這種金融寄生,本來是輕而易舉的。

因為其他國家,其綜合力量都遠比美國小,美國完全可以通過超級軍事、經濟、金融能力,在美式“新自由主義”的掩護下,完成對其他國家工業生產能力的控製,讓其他國家的工業化,永遠成為美國金融帝國的利潤源頭。一旦這一目標完成,那麼美國霸權的衰落將完全可以避免,美國將成為新保守主義者們所設計的“新羅馬帝國”。

但問題是,現在的世界工廠恰恰是中國這個獨立大國,中國近14億人口規模的工業體係,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工業生產體係,堪比整個西方發達世界的工業規模。

一旦美國金融業能夠寄生於這個體係,那麼美國將可以徹底解決其70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的利潤來源問題,美國的金融問題將能夠徹底得到解決。這就要求,美國能夠完成對中國的金融寄生,最好是金融控製。

為此,美國智囊在2009年提出了中美G2理論:中國生產,美國消費。中國要願意永遠地接受美元,雖然美元背後能夠提供擔保的財富,以及財富生產的能力會越來越少。

不過,美國的G2理論已經為中國所拒絕,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展開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這對美國而言,意味著一個不願接受的危險前景: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完成了,那麼,美國金融帝國的利潤來源問題,將可能永遠無法解決,美國霸權將迅速衰落。

從外部解決美國金融帝國利潤來源問題的另外一個戰略方向,就是打擊歐元。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看到,歐元的競爭,將美元金融掠奪路徑中的重要環節,貨幣的財富匹配環節分流了,這等於部分截斷了美元資本全球財富掠奪的鏈條。

目前,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元。當然,這種算法,是把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也看成是國際貿易結算,這就相當於把美國各州之間的貿易,當作是國際貿易一樣。

但要知道,事實上,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結算,以前大部分是用美元的。現在,即使把這部分扣掉,歐元在世界貿易結算中,也占到25%左右,美元大概是60%左右。

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領域,搶走了本來屬於美國的一大塊地盤。

不同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2012年5月

如果世界貿易增長很快,增量足以容納美元與歐元地盤的同時擴大的話,美元與歐元的矛盾也許還不會一時被激化,美元打擊歐元的緊迫性,也不會那麼急迫。

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發生了堪稱是金融史上革命性的事情,那就是一個大名鼎鼎的金融衍生品出現了,它就是信用違約互換(CDS),CDS的大發展史無前例地解放了美國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給美元的資本創造能力,帶來了新一輪的大爆炸。

美元資本創造能力的大爆炸,就要求更大規模的美元資本輸出。因為若不通過對外輸出這個財富匹配循環的話,美國這些創造出來的更多資本,就隻能從美國內部尋找資產與之匹配,這將導致美國國內的資產價格泡沫,或者通貨膨脹。

實際上,導致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的房地產大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

2015年之後,美國有可能重演日本失去的10年

次貸危機以來,經過5年多的貨幣寬鬆政策,到2013年1月,美聯儲已經向美國金融帝國的血管裏,直接公開注資2.5萬億美元左右,向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的各種低息乃至無息貸款,更是高達30萬億美元以上。

美國的資產價格從2008年到2013年2月,基本翻了一番以上。這一點,從美國股票市場上可見一斑,到2013年3月,美國的三大股票指數當中,道瓊斯創造了曆史新高,與2008年的低點相比,已經翻倍了;納斯達克指數創造了次貸危機以來的新高;標準普爾指數與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的新高,也隻有一步之遙。到此為止,美國金融機構的問題看起來已經解決了。美國高達60多萬億美元的股票、債券以及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已經複活了,而高達60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看起來也沒什麼問題了。

不過,這一切隻是“看上去很美”!

美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本質上就是靠印錢在撐著。常識告訴我們,印錢頂多是臨時的辦法,不能最終解決經濟增長問題。當前美國定量寬鬆政策對經濟總量的上升效用,可能延續不了多長時間。

在這方麵,日本就是一個前車之鑒。

日本的資產泡沫在1989年底破滅後,美國曾經向日本提出建議,讓資不抵債的銀行倒閉 。這必然會導致日本資產泡沫進一步地連環爆破,用經濟術語說,就是經濟“去杠杆化”。

日本理所當然地拒絕了美國的建議,而是通過大量的資產注入,實質上就是印錢,來維持銀行係統的運轉,同時加大發行國債,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在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作用下,日本避免了資產泡沫的進一步破滅。其GDP反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增長,日本資產泡沫在1989年底破滅,但是日本經濟此後仍然保持了大概6年左右的增長,日本GDP的頂峰在1995年到來。

自那以後,日本經濟就進入了長達10年的負增長,也就是今天人們談論的“日本失去的十年”。與此同時,日本債務迅速上升,到2012年,日本的國債達到其GDP的2倍左右。

今天的美國,在很多方麵,與當年的日本極其相似。

首先,美聯儲通過大規模的資產直接注入,避免了美國金融機構以及銀行的倒閉風潮,維持了美國資產價格,打斷了資產“去杠杆化”的下降螺旋。

但是,問題來了,資產泡沫不清除,實體經濟投資的機會就少,美國的金融機構清楚美國資產泡沫的存在,因此沒有動力進行實體經濟投資,而寧願把現金存儲起來,有機會就投機一把。這一點,看一下銀行的存貸比數據就很清楚了。

從2008年到2013年2月,雖然美聯儲給銀行注入了成千上萬億美元的資本金,但是美國銀行的存貸比,卻一直在下降。2007年,美國前8大銀行的存貸比平均為101%,2012年,這個數字掉到了87%,2013年這個數字又掉到了84%。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的存貸比,更是創造了曆史新低,2011年是66%,2012年是61%。

2008年以來,美聯儲把基準利率維持在0.25%的低位,這個水平實際上就是銀行的資金成本。就是這麼低的資金成本,美國銀行放貸的積極性依然不高,這意味著美國實體經濟依然沒有真正的複蘇,隻靠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來推動經濟增長,難以持續。美國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長期經濟通縮。

如果按照日本的情形,美國依靠印錢推升資產價格以維持經濟增長的做法,其極限將可能在危機6年後就是2014年到來。

不過,考慮到美國比日本強大得多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的有效時間,可能會比日本要多上一到兩年時間,也就是說,在2015—2016年後,美國再印錢也沒有多大用了。

一旦這樣的情形出現,美國將正式進入日本式的長期蕭條:不管怎麼刺激,資產價格再也漲不上去,日經指數與日本房地產價格的超級大熊市,將有可能在美國重演,與此同時,債務規模將大幅度上升。

這兩種情形同時出現,必然危及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元雖然可以在投機領域得到更大規模的借用,但是,在國際儲備貨幣領域,將被大規模地驅逐。

道理很簡單,如果美元資產已經沒有了保值與增值效應,它自然就要讓位給其他有增值效應的幣種資產了。

這一點,日元一樣可以提供前車之鑒。在資產價格不斷上升的20世紀90年代之前,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比例一路上升,從3%左右一度升到9%左右。但隨著日本經濟陷入滯漲,日本股市與房價市場陷入超級大熊市,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迅速下降,目前比例隻有3%左右。

大對決不可避免,中國將是重中之重

美國會讓日本的命運在自己身上重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曆史來看,美國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隻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是通過產業革命,以新技術來固化美國的資產泡沫,如克林頓時期的互聯網革命。另外一個途徑,就是通過美元霸權,引導全球資本的逆向大流動,以金融掠奪來完成其資產泡沫的固化。

克林頓時期的互聯網革命,吃的是裏根星球大戰計劃的技術紅利,而克林頓之後的布什政府忙於反恐戰爭,對未來的產業儲備投入稀少。這導致今天美國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新產業,而新能源產業則是美國近10年來的戰略禁忌之地,美國資本擔心它會毀掉美元霸權的一個基石——石油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2008年一上台,就提出以新的產業來重振美國的製造業。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國的產業振興毫無起色。

這並非偶然,實際上,隨著美國製造業的轉移與產業的空心化,美國已經很難出現20世紀90年代那樣的產業革命了。因為製造業本身就是產業革命所依賴的“皮”,沒有了這個“皮”,產業革命自然也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

目前看來,美國新的產業革命還不見曙光。而即使新的產業革命出現,美國也不一定能夠占得先機。比如,在3D打印製造產業,中國在某些方麵就領先於美國,中國已經能夠打印飛機鈦合金大型部件,而美國卻隻能打印麵積小很多的零件。

現實表明,美國別無選擇,隻有第二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通過一場大規模、大時間跨度的金融戰,來徹底從金融危機當中轉身。在這方麵,美國有著強大的優勢:綜合實力上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以及美國對全球資本流向的操控能力,等等。

其實,這也是美國這個金融帝國最拿手的辦法。

在曆史上,美國已經多次通過這種爛熟於心的金融戰,來掠奪財富,熨平其經濟波動周期。如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對西歐的金融戰,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對日本、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的金融戰,等等。

這一次,美國金融戰的規模將超越曆史上的任何一次,是當之無愧的金融大對決。

因為美國這次金融戰的對手,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是綜合實力堪比美國的歐元區,另外一個則是崛起的經濟、政治、軍事綜合實力三位一體的大國新貴——中國,而中國則將是重中之重。

曆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財富走來的方向。這次金融大對決,不僅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世界政治、經濟局麵,也將決定每個人的財富命運。

在預測並描繪這場即將發生的史無前例、以金融為直接武器,以政治、軍事、輿論控製力量為競爭平台的大對決之前,我們不妨先來領教一下美國金融戰的手段與一些不傳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