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曆史逼近第三次重演(2 / 3)

據信,美國情報機構的報告,包括截獲的阿拉伯官員之間關於確認已經開始戰爭集結的通信,都被外號“情報沙皇” 的基辛格壓了下來。那場戰爭及其後果,乃至基辛格後來的“穿梭外交”,實際上都是根據索爾茨約巴登會議綱領安排的。結果,阿拉伯產油國成了千夫所指的替罪羊,而應該負責的英美利益集團卻藏身幕後平安無事。

不過,從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來看,即使沒有第四次中東戰爭,美國也還是有辦法來完成美元的轉型的。不過,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長久一些。

曆史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當時的整個西方世界,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都認為世界貨幣就應該是貴金屬本位的。與黃金脫鉤的美元要想成為世界貨幣,就必須讓各國改變這一觀念,其手段就是黃金的非貨幣化。

隨後,美國向西歐各國提出,讓黃金退出各國的貨幣發行機製,作為回報,美國同意降低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的投票權重,從30%降低到22%,但同時也降低了否決權重的最低份額到15%,美國仍然保證了自己的一票否決權。

197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多數票通過批準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並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準,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IMF所有的黃金儲備的1/6;等等。

也許並非巧合的是,石油價格一直上漲到1979年底。美國終於在石油價格回落之前,完成了黃金的非貨幣化,美元徹底完成了霸權的轉型。

一個紙幣時代的美元霸權開始了,現代金融戰爭的魔瓶,也由此打開了瓶蓋!

讓西歐失去5年的第一次金融戰爭

美國不願意被關進籠子裏的權力

1971年8月,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擁有了一項所有美國人都不願意將之關進籠子裏的權力,那就是世界貨幣美元的無限創造特權。這裏的無限創造是本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創造貨幣不是以本國的財富容納能力為邊界,而是以世界財富的容納能力為邊界。隻要其他國家相信美國手裏的美元,那麼美元就可以一直創造下去,到各國大規模拋棄美元為止。

從擁有這一無人製約的權力的第一天開始,美國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這一權力的濫用。一個美國人狂印錢的10年開始了。1971年8月,黃金與美國脫鉤之後,美國銀行的信貸,就開始了爆發性的增長。

當時的美聯儲就是這一權力濫用的最大的源頭。

這裏要說到一個人,那就是1970年尼克鬆任命的新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伯恩斯的風格,與前任邁克切斯內?馬丁的風格完全不一樣。馬丁以謹慎著稱,他有一句名言:美聯儲的工作就是“在宴會剛開始時撤掉大酒杯”。就是說,美聯儲注重於控製貨幣的發行。與他的謹慎風格一致的是,美聯儲在那段歲月裏,作用遠不如美國財政部。雖然馬丁連任了 5 屆聯儲會主席,在任時間長達 19 年,從杜魯門一直幹到尼克鬆就職,不過,他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後來的幾位繼任者。

而伯恩斯則完全不同,他是虔誠的凱恩斯主義信徒,也就是喜歡用印錢來解決問題。

伯恩斯把凱恩斯主義帶到了美聯儲,為當時的美國經濟問題開出的藥方,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推動消費和投資,以達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的目的。

伯恩斯在美聯儲一直幹到了1978年。在他主政美聯儲的8年時間裏,美國見證了曆史上最瘋狂的印錢歲月。

美國的廣義貨幣,也就是M2,從1973年的不足8 000億美元,短短的7年之中,增加到1980年的1.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1%以上,最高年份增長速度高達15%。

美國的M2曆史數據

數據來源:圖為Tradingeconomics.com網站根據美聯儲統計數據製作

對比另外一組數據,就可以知道美國這一時期的貨幣創造是多麼瘋狂。美國在這7年時期,M2增加了一倍。而上一個翻倍則經過了14年的時間,即從1958年的3 000億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6 000億美元左右。如果美國一直按照這一速度增加M2的話,今天美國的M2將超過30萬億美元,是今天實際M2的3倍以上!

1979年,威廉·勒替代了伯恩斯,這位被稱作是“最無能的”美聯儲會主席,隻幹了一年半,實際上也繼承了伯恩斯的貨幣政策。

美元的第一次全球大擴張

美國瘋狂創造美元貨幣,除了維持經濟增長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買世界各國的東西。要買別人的東西,就得鼓勵輸出貨幣與資本。

首先是政策上的改變。在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前,美國人對待貨幣或者資本輸出的態度,與今天是相反的。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對資本輸出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對資本輸出的限製也在20世紀70年代先後解除。

1958年之後,由於西歐國家活期存款利率比美國國內高,美元資本外流加速。為限製美元資本外流,1963年7月,美國宣布對購買外國有價證券的本國居民征收“利息平衡稅”,稅率為證券收益的15%。

1965年3月,美國又頒布了《自願限製對外貸款指導方針》,規定美國商業銀行對外國居民的貸款,不得超過1964年末對外貸款餘額的105%,否則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予以懲罰。1968年,又頒布對外投資直接法規,使上述自願限製變成法定規則,並且要求海外投資按規定的比例強製地將利潤流回國內 。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上述這些對資本外流的限製,統統都被取消了,相反,美國開始鼓勵本國居民與金融機構向外輸出資本,海外投資利潤強製按比例彙回的規定,也被廢除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於美元與黃金脫鉤的最重要意義的理解,最早來自華爾街。整個70年代,是美國銀行第一個全球大規模擴張的時期。在美元大創造的衝動下,這些銀行在全球範圍內貸出美元,或者進行其他投資業務。

高盛公司的合夥人羅伊?史密斯在他的著作《紙金》中對美元與黃金脫鉤事件如此描述:

“‘尼克鬆衝擊’讓華爾街大吃一驚,但也沒讓華爾街多麼不高興。待在高盛公司規模極小的國際業務部,我們知道‘尼克鬆衝擊’會改變我們的業務,因為我們的業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歐洲債券的發行。首先,對資本流出的強製性約束肯定會消解,這意味著高盛現有的美國客戶不再被迫到歐洲市場去融資……所以,我們的業務計劃不得不作出變更,強調向歐洲和日本發行人做營銷,並培養更好的國際發售能力”。

花旗、曼哈頓大通、美國銀行和其他美國銀行都在這一輪擴張中,成長為巨無霸。到1979年,世界10大銀行中,美國占7家。國際業務成了美國銀行利潤來源的新領地。美國的銀行家們享受著在喝咖啡的同時,發放大筆國際貸款的美妙感覺。

歐洲美元(實際就是海外美元)市場的規模也迅速擴大。

雖然歐洲美元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就出現了,當時美國凍結了中國在美國的美元存款,讓蘇聯擔心自己放在美國銀行的美元存款會被凍結,因此將其存入到倫敦的英國銀行,這些存款被稱為歐洲美元。

但是,歐洲美元真正成型,則是在美國開放資本外流的限製之後。這是很自然的,沒有金本位製保證的貨幣,向外輸出越多,就意味著更多地對他國財富的暫時占有。而原油價格的暴漲,為美國資本輸出助了一臂之力。

1973年到1980年,美國的海外資產,出現了一次大的躍升。而此前10年,美國海外資產幾乎是一條平線,增長速度接近於零。

這些輸出的美元資本,大部分流往了西歐國家。

從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間,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21個成員國中,源自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 300億美元,占到所有OECD成員國同一時期對外投資45%的份額,美國直接投資淨流出超過780億美元。其他20個國家共流出1 700億美元,平均隻有75億美元。

除了西歐之外,美國的後院——拉美也成為美國對外資本輸出的重要目的地,此外還有一些非洲國家也成為美元資本輸出目的地。

1977年,發展中國家的債務飛速增長,其外債規模從1976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躍升到1977年的30%以上。到1981年,達到了34%。

1981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總額累計達7 400億美元以上。

外債規模的擴大,導致了發展中國家對美元的極大依附,雖然它們是政治獨立國家,但是,在金融貨幣政策上,已經沒有多少獨立性可言,美國貨幣政策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幾乎與它們本國的貨幣政策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本國政府的貨幣政策要為本國國民利益服務,但美國並不需要為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福利負責。

10年滯漲危機與金融戰爭之路

以下是1972年一張號召國民一起抗擊通貨膨脹的海報。現在的人們也許難以相信,這張海報是號稱“最市場化的”美國當時號召人們支持凍結工資與物價而發出的。

美國將美元無限創造特權的這麵“風月寶鑒”,照了又照,欲罷不能,一直照了將近10年之久,終於照出了整個西方世界的一次大災難,並險些讓蘇聯就此戰勝了美國!這個大災難,就是長達10年的西方滯脹。

為了抗擊通貨膨脹,從尼克鬆到卡特,都嚐試了各種今天看起來十分可笑的方法。

1971年4月15日,一個星期日的晚上,尼克鬆發表電視演講,宣布凍結工資和一些生產資料的價格90天。90天的時間裏,政府強製不許價格變動。

90天後,政府公布了統計數字,表明通貨膨脹受到了抑製。牙膏價格的年增長率僅為1%,電視機為0.3%,男性理發費為0.4%。效果似乎不錯,於是此後又陸續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價格管製。最後,價格管製對象包羅萬象,從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工資到大米、布丁的價格。為了規避政府的管製,出現了很多怪事,比如,肉類加工商把牛肉運到加拿大,重新包裝後再“進口”到美國,這樣就可以達到間接漲價的目的了。再比如,德克薩斯州的一家養雞場淹死了4.3萬隻雛雞,因為飼料的價格不受凍結,而雞的價格仍然被凍結。

到了1974年政府放開價格管製後,被壓製的通貨膨脹一下子爆發出來。

1972年後到1979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的通貨膨脹都處在6%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達14%以上。

1974年8月,尼克鬆因為“水門事件”下台,福特繼任。後者比前者高明不了多少。

美國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如此之久,根子在於貨幣超發。美國的通貨膨脹與其貨幣的超發,有著非常一致的對應關係,即在一個時期的M2高速增長之後,會迎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高點。其與原油價格的波動,則沒有對應關係,比如在1975年,原油價格繼續上漲,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則從12%的高點,回落到了6%左右。

既然如此,政策製定者們為什麼在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內,對動用緊縮性貨幣政策遲疑不決呢?並非是美國不明白貨幣控製這條線,而是不願意用。

除了美國公開聲稱的那樣,希望利用廉價貨幣政策推動經濟增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可以用它來廉價地占有他國的物質財富。

美元資本大規模的外流,成為美國向外輸出通貨膨脹的通道,美元資本到了西歐後,一大部分是來購買西歐國家的資產,成為推動這些國家資產泡沫的外部推手,與此同時,美元資本還從各國貨幣被迫升值中,獲取暴利。

20世紀70年代的後半期,美國與西歐盟國之間的最重要的經濟話題就是彙率!彙率!彙率!美國不斷地以貿易赤字為理由,要求西歐夥伴們的貨幣升值。但當時的不少西歐民眾,還沉浸在金本位製時代的貨幣思維裏,認為貨幣升值是好事。

當時流傳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西德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大幅度升值西德馬克,之後,德國財政部長,也是後來的德國總理施密特,還收到了不少民眾的祝賀,認為這是西德經濟外交的成功。對此情形,施密特在其《偉人與大國》一書中感歎,這些善意的門外漢們!

為了達到美元貶值的目標,美國國會授權總統,可以自行決定對哪個國家實施進口配額,以及實施變相的罰款。西德、法國等西歐國家,都不得不過一段時間就上調本幣彙率。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資本對西歐各國貨幣進行了大量的投機性買入。因為這些資本知道,西歐各國會頂不住美國的壓力,而被迫升值的,因此,這些主要來自美國的熱錢,不僅非常輕鬆地從貨幣投機中賺取了超額利潤,而且還導致了西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雙重困境。

西歐各國因此而陷入了比美國嚴重得多的經濟滯漲之中,也造成了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全部失效。

為了阻止外部熱錢的投機性流入,西歐各國曾經對熱錢采取了非常嚴厲的限製政策,比如,對外彙存款實施零利率,限製銀行對外彙存款的杠杆性利用,外彙存款準備金率一度達到100%。

當時的西歐各國,也曾經想到要聯合起來,對抗美國的美元貶值政策。比如,西歐各國製定了“蛇形浮動彙率機製”,這個彙率機製試圖將西歐一些國家的彙率相對固定下來,以保證西歐各國之間的貿易環境不被破壞,同時也能對美元貶值形成一個統一戰線。

但是,這樣的嚐試都被美國瓦解了。美國首先是威脅西歐,任何試圖在彙率問題上與美國的對抗,都可能意味著西方政治與經濟體係的崩潰。

在蘇聯的軍事威脅近在咫尺的情況下,極度依賴美國戰略保護的西歐,自然隻有選擇妥協。從1969年到1979年,西歐幾乎所有貨幣,對美元都升值了一倍以上,處於美軍占領下的西德馬克升值幅度最大。

被逼迫出來的強勢美元

1979年12月27日晚,一陣陣巨大的飛機轟鳴與密集槍炮聲,打破了阿富汗的寧靜。

蘇聯8個師的兵力,在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配合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軍事入侵。僅用三個半小時,蘇軍就擊斃了阿總統阿明和其一班部長,於次日迅速建立了新的傀儡政權。從28日起,以6個師的兵力,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群,沿兩條戰略公路迅速越過蘇阿邊境向縱深高速開進,一周之內即控製了阿富汗全國主要城市及交通幹線,切斷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邊境上的主要通道,兵鋒直指盛產石油的波斯灣地區。

這是蘇聯在70年代,對西方進行戰略反攻的一個頂峰。此前,蘇聯在許多地方展開了戰略推進,這些行動包括:1971年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1978年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內戰,挑起索馬裏和埃塞俄比亞在歐加登地區的軍事衝突;等等。

而蘇聯之所以在70年代獲得了對美國的戰略主動權,一是因為原油漲價讓蘇聯改革獲得了豐富的資本支撐;二是西方將近10年的經濟滯漲,讓美蘇實力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70年代末,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美國的67%。

雖然從後來的曆史來看,這是蘇聯最後的短暫輝煌。但在當時,蘇聯的戰略進攻姿態,讓美國非常擔憂。而將近10年的美元貨幣的大創造,雖然讓美國得以維持本國的資產泡沫,並輸出通貨膨脹。但是,這種赤裸裸地寫在美聯儲以及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大創造,是很容易讓其他國家擔心的。

石油美元的需求高峰過去之後,各國開始拋棄美元,1979年,美元占國際儲備貨幣的比例,已經從70年代中期的80%左右,下跌到了53%左右。美國貨幣的超發,最終威脅到了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

不論是對抗蘇聯,還是拯救美元霸權、壓製美國的通貨膨脹,美國都需要提升利率,搞強勢美元。

一個長達5年的強勢美元政策開始了。5年之後,當西方世界驀然回首,人們才驚奇地發現,這5年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5年,同時卻又是西歐經濟失去的5年,它還使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失去了10年。不過,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多少人能夠看清楚這一點。

此時,另外一位青史留名的美聯儲主席已經繼任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保羅?沃爾克。身高超過兩米的沃爾克,後來被看作貨幣史上的一位英雄。後來人們都認為,沃爾克是強勢美元的代表性人物,這樣的解讀,是不全麵的。要知道,這位強人當年正是“尼克鬆衝擊”的最重要謀劃人之一。

沃爾克上任第8天就宣布,把聯邦基金利率提高50個基點到11%,兩天後,又宣布把貼現率提高5個基點到10.5%。沃爾克還想出了一個狠招,宣布控製貨幣供應總量目標,這等於是給泛濫的美元創造上了閥門。1981年夏秋之際,美國利率攀上了連沃爾克本人也沒有想到過的頂峰:聯邦基金利率19.1%,商業銀行優惠利率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