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金脫鉤後的世界貨幣美元,有著世界通行的購買力,理論上而言,隻要其他國家願意接受美元,美國可以在一夜之間把全世界都購買下來。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元,不過是一連串數字而已。金本位時代的英鎊或美元,雖然有貨幣霸權,但卻做不到這點,因為作為貨幣發行的錨的貴金屬是有限的。
因此,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後,如何創造更多的美元資本,成為華爾街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美國的利益所在,因為這些資本的創造最終會演變為對他國財富的無償占有。
在資本大創造的過程中,美國成為世界性資產泡沫的最大吹鼓機。而一旦美國通過利率與貨幣政策,扭轉世界資本流向時,就會帶來資產泡沫的大破滅。
按道理說,美國也會與其他國家一樣,承受泡沫破裂所帶來的財富消失與經濟停滯。但是,美國卻利用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以及其世界金融波動源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轉嫁了損失與危機。
美元資本無限創造與“大而不倒”
從貨幣大創造到資本大創造
話說老美這個財主,在發現自己有了無限印刷通行鈔票的權力後,一開始就大印特印了一回,結果鬧到一個雞蛋漲到了100塊,10年裏價格居高不下。別說其他人,兄弟們都帶頭反了,再這樣下去,自己的老對手,就要搶自己的地盤了!為了保住自己的這個印鈔特權,老美隻好回收了許多鈔票。
難道這印鈔的特權,是一個隻能看不能用的權力?
老美不甘心。如何既能最大限度地用這個特權,從別人那裏獲得財富,又不損害自己的這個特權呢?老美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鈔票就不印那麼多了,就1萬塊吧。不過,院子裏的樹,地裏的瓜果,花花草草什麼的,都可以用來編個號碼(相當於發行債券),這個號碼呢,可以拿來當錢使,家裏的兒子、孫子要買別人的東西啥的,可以拿這個來跟大老婆、小老婆換現鈔去花。兒孫多沒關係,多編點號碼就是了,別整那麼多鈔票,反正村裏村外,賺了我的錢後,還得把錢存在我家櫃子裏,存別人那我不認,出了假鈔,我也不負責!
村民們賺了我的錢,可以買我的這些號碼,本人鄭重承諾,將來這樹啊,地瓜啊,花草啊什麼的,開花結果,長出二代,誰有號碼,都可以來分紅,即使敵人也不例外。
以上這個虛構的故事,正是美元霸權從貨幣無限創造到資本無限創造思維大轉變的一個寫照。同樣,本書的資本無限創造概念,指的是創造資本的界限,是以全世界的資本需求為邊界,而不是以本國經濟的需求為邊界。
美元資本與美元貨幣,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金融教授史密斯正趕往回家的路上,突然之間,草叢中躥出了一個蒙麵歹徒,用槍頂住了史密斯的後背。“你是要錢還是要命?”歹徒低聲喝問。
“你說的錢,到底指的是什麼?”史密斯教授習慣性地脫口而出。“瘋子?!”歹徒推開史密斯教授,失望地走了。
對非金融專業人士來說,錢就是鈔票。但是,對史密斯教授這樣的金融業內人來說,錢的形式就太多了。鈔票、支票、證券,乃至金銀珠寶和房產等實物,隻要可以用來作為交易媒介的,都可以稱之為錢。
在西方經典的貨幣金融學中,貨幣的定義是“在產品和服務支付以及債務償還中被普遍接受的東西”,它具有三個基本功能:交易媒介、記賬單位與儲藏功能。
美國經濟學家弗雷德裏克?S.米什金所著的經典貨幣金融學教材《貨幣金融學》指出,貨幣的定義對不同的經濟學家,存在著不同的界限,不存在一個單一而且精確的貨幣或者貨幣供給的定義。
在米什金看來,債券、股票、土地、房屋、藝術品、珠寶這些財富,其實都可以用來作為交易媒介,也擁有價值儲藏功能,當然也可以用來做記賬單位。但是,它們之所以不是貨幣,是因為它們在一個關鍵的領域難以與貨幣相媲美,那就是流動性(Liquidity),即某一資產轉化為交易媒介的便利程度與速度。
貨幣是流動性最高的資產,它無須轉化為他物就可以用於購買行為,而其他資產在轉化為貨幣的過程中,都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與時間。
根據流動性的強弱,美國的貨幣統計被分為M1、M2與M3等。
M1是美聯儲公布的最狹義的貨幣指標,它包括流動性最強的資產:通貨、支票賬戶存款與旅行者支票。 M2則是在M1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流動性不及M1的資產(貨幣市場存款賬戶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份額),以及其他一些能夠以較小的成本迅速轉化為現金的資產(儲蓄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實際上,對這樣的貨幣定義,也隨著許多金融衍生品的出現,而變得有點過時。
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都具有準貨幣的性質。之所以說是準貨幣,是因為它們在流動性上比不上通貨,而且可能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出現價格扭曲。但是,如果流動性也非常好的話,那麼,它們就幾乎等同於貨幣。也就是說,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資本產品,完全可以發揮與銀行貸款融資一樣的作用。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並確立紙幣美元霸權之後,美國開始了10年的信貸大爆發,從而導致了西方世界的大滯漲。直到裏根第一任期,大幅度提升美元利率,才算保住了美元霸權。
但是,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進行無限印刷與創造,可以說是一種天然的衝動,因為隻要其他國家接受美元,美元這個白條,就可以暫時或者永久占有他國的財富。
如何既能盡量無限製地印刷美元,又能不引起本國的通貨膨脹,以及其他國家的反對呢?答案就是打造一個強大、高效流動的資本市場,盡量以比較少的貨幣,支撐最大限度的融資需求。
這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建立一個龐大、多樣化的資本市場,從而使得各類融資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另外一個方麵,就是建立一個高度自由化的市場,破除一切阻礙資本流動的法規、製度與陳舊思維,鼓勵一切促進金融市場自由化的創新,讓貨幣在資本市場的流動速度盡量達到最大,從而能夠以最小的貨幣基數,滿足最大的融資要求。
兩者合一的結果,就是最小的貨幣基礎和最大、效率最高的資本市場。而這正是30多年來,美國不斷拓展的金融自由化的目的所在。
在此,我們不妨簡單看一下,美國在這種資本創造思維的大轉變之後,美國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大創新過程中的一係列大事件。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儲蓄機構放鬆管製和貨幣控製法案》,取消了對儲蓄機構存款利率的限製,消除了對銀行與儲蓄機構的一個重要約束。
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根據該法,允許儲蓄機構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購買垃圾債券。
1986年3月,美國廢止Q條例,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從法律上允許銀行業和證券業的適當融合,貨幣市場基金等一係列機構誕生。
1987年,美聯儲答應了銀行提出的要求,允許銀行從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及其修正案所禁止的一些業務。新的規定允許銀行控股的非銀行子公司從事“銀行沒有資格從事的業務”,比如持有或者投資有價證券。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美國銀行的監管機構美國貨幣監理署,也大幅度放寬了銀行業務的範圍。金融業的諸多管製和限製被拆除,而反壟斷法也大幅度廢弛。
1999年11月,實施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被國會廢止,《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獲得通過,美國政府徹底拆除了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之間的藩籬,允許商業銀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從事包括證券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麵金融服務。
1987年,擔保債務憑證(CDO)在證券市場出現並逐漸發展起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同金融機構忙於發展創新的證券業務和投資工具,這些業務和工具允許資產持有者、債權人和債務人繞過商業銀行交易。
1996年8月,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終於不負眾望,發表聲明,正式允許美國銀行使用信用衍生品,並同意銀行根據信用風險轉移的情況來降低資本儲備,其最低程度可以降低到風險資產的1.6%,實質上是認可了銀行利用CDS解放儲備金的做法。
2000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並由克林頓總統簽署了《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 (CFMA)。這個法案基本剝奪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場外衍生品交易的監管,甚至場內交易的監管權力,也被部分拿走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經過30多年的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大創新之後,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全麵、最複雜的資本市場,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基金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等。
到2010年,不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規模達近72萬億美元,如果再加上600多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總金融資產高達近700萬億美元。同期中國的資本市場的金融資產總體不過18萬億美元左右,日本是24萬億美元左右,可見差距之大。
從金融市場的規模來看,足夠大這點,美國是有了。
那麼,足夠快、足夠高效率方麵,美國又做得如何呢?在這方麵,一個關鍵的衡量數據,就是貨幣流通速度。所謂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次數,例如,在一定時間內,甲用10元向乙買花生,乙用這10元向丙買布,丙又用它向丁買衣服,這10元貨幣在一定時間內實現了30元的商品價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