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確計算一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很難的。一般而言,人們用GDP與貨幣供給量之比,來計算流通速度。下頁中圖是近幾十年來美國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出現了連續的上漲,最高時的頂峰是在1997年,達到了GDP的2.12倍,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也保持在1.8倍左右。
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1920—2012)
數據來源:美聯儲、美國經濟分析局
用GDP來算貨幣流通速度,隻能反映商品交易領域裏的貨幣流動狀況。因此,並不全麵。如果把700萬億的美國資本市場裏的交易考慮進去的話,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就更加驚人了。
如果說美國的貨幣流動像水流,那麼其他國家的貨幣流通速度,隻能算是泥石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由於資本市場流動速度的高效,讓美國能夠以一個比較低的M2增長速度,維持一個龐大的資本市場,從而達到了美元資本實質上無限創造的目的。而這無限創造出來的美元資本,則在全世界尋找各國的財富,進行依附並隨時進行掠奪。
不過,美國這個快而高效的龐大資本創造的戰略,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美國有了一種新的銀行,它的名字叫“大而不倒”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來臨。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當天跌去508點,跌幅達22.6%,是1929年大蕭條時那個“黑色星期二”的兩倍,成為美國股市曆史上最大的單日跌幅,相當於目前的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下跌3 200點。
5 000多億美元市值瞬間蒸發。《福布斯》全美400名富豪榜單上,當天出局的就有38人,億萬富翁亞瑟?凱恩一夜之間背上了近千萬美元的債務,絕望之中,他對準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這一天,被華爾街稱為“黑色星期一”。在全美國資本市場的一片絕望中,剛剛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出手了。
當天下午4點左右,剛剛飛抵達拉斯的格林斯潘在被告知市場已下降了508點後,立刻取消了原定的講演安排,飛回華盛頓,當夜召開緊急會議,同顧問們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並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策。
星期二開市鈴聲響前不到一個小時,格林斯潘發表了下麵的簡要聲明:“聯邦儲備委員會,根據其國家中央銀行的責任,今天重申它時刻準備著發揮其清償來源的作用,支撐經濟和金融係統。”也就是說,美聯儲將暫時放棄信貸緊縮政策,傾其所能向銀行係統“緊急輸血”,以確保銀行信譽,防止金融崩潰。
美聯儲當天購買了大量的國債,為市場提供了120億美元的流動性,並使得聯邦基金利率在一天內下降0.75個百分點。格林斯潘有關要為美國資本市場注入無限流動性的表態,很快安撫了市場,在隨後的短短幾個月內,人們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損失。
格林斯潘借此一戰成名,開始了其輝煌之路。
而這場經典的危機大拯救,所反映的問題,則正是美國資本大創造戰略的命門所在。這個命門就是,一旦出現恐慌,美國資本市場凍結得也快;投資者一旦出現恐慌性拋售,整個市場瞬間就會跌得慘不忍睹,帶來財富的天量蒸發。
這就像一輛高速運行的列車,一個小石子就能讓它脫軌,慢車反而這個問題就不嚴重。“唯快不破”最擔心的就是快變成了慢。
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市場自身是無解的,美聯儲在這個時候出場了。可以這麼說,美國從貨幣大創造轉向資本大創造之後,美聯儲的任務就簡單了,那就是讓美國龐大的資本市場,永遠處於正常的流動狀態,也就是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
這個任務,可以用金融危機後全球流行的一個詞彙來概括,那就是“大而不倒”。在次貸危機期間,美聯儲再一次讓全球的投資者領略了“大而不倒”的真正含義。
在投資者紛紛持幣,而不敢交易,使得貨幣流通速度極大降低,從而引起美國資本市場流動性突然枯竭之後,美聯儲將其最後貸款人的職能,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到2013年2月,為了保證美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美聯儲公開淨注入了高達2.3萬億美元的資金。不過,美聯儲實際所做的,遠比它的資產負債表所顯示的要多得多。
據美國《彭博市場》雜誌2011年11月28日報道,從2007年8月到2010年4月,在沒有立法機構批準和監管的情況下,美聯儲秘密向美國大型銀行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注資。文件顯示,美聯儲截至2009年3月累計向金融體係注入7.7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
這張金融危機的最新素描,取材於2007年至2009年間美聯儲的2.9萬頁文件以及超過2.1萬筆央行交易記錄。
對於這條報道,伯南克在一封寫給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和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的信中表示:“這些報道中存在嚴重的錯誤和失誤。”伯南克並沒有說錯誤和失誤在哪裏,實際上,《彭博市場》披露的這7.7萬億美元的廉價貸款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都是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短期貸款,比如為一個星期、一個月、三個月等,這些貸款在貸出之後,很快又被歸還了,因此,不會顯示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 其實,這個數字要遠比《彭博市場》雜誌披露的大得多。2011年7月21日,美國獨立參議員桑德斯在其美國參議院官方網站上的個人主頁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指責美聯儲向國內外金融機構,總計提供了16萬億美元的貸款。“審計的結果,我們知道了美聯儲在整個危機期間,給美國的金融機構以及海外的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超過16萬億美元。” 桑德斯所謂的16萬億美元貸款,其實是從2007到2010年之間,美聯儲對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的各種長短期貸款累計數額。而這個數額,最終數字則在30萬億美元以上。
從2007年底到2011年9月30日,雖然經曆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機,但是美國前6大銀行總資產卻逆勢增加了39%,從6.8萬億美元增至9.5萬億美元。這樣的增長幅度,可以稱得上是美國銀行業資產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增長。
次貸危機讓美聯儲用濃墨重彩的一頁,向全世界描述了什麼叫“大而不倒”。不過,“大而不倒”的曆史,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多次上演。讓我們看一下,在次貸危機之前,一係列危及美國資本市場流動性時刻美聯儲的大拯救行動:
1980年,美聯儲拯救白銀期貨市場;
1982年,拯救可回購協議市場;
1984—1989年,拯救許多儲貸危機中的大銀行;
1987年,拯救股市;
1998年,拯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2001年,拯救互聯網泡沫破滅對流動性的衝擊。
“大而不倒”這個詞彙的誕生,便是來自1984年對儲貸危機中一家銀行的拯救行動。當年,美國第7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州銀行由於以未保險的短期融資,魯莽地進入了高風險的貸款領域,而當投資者因為擔心銀行的償付能力而突然撤資之時,大陸伊利諾伊州銀行就變得不堪一擊。
考慮到其倒閉對美國流動性的巨大衝擊,美聯儲承諾為大陸伊利諾伊州銀行未保險的短期融資提供保護,其中也包括那些超過法定保險限製的餘額部分,從而避免了該銀行的破產。
在聽說美聯儲對大陸伊利諾伊州銀行進行了救助之後,康涅狄格州參議員斯圖爾特?麥金尼打趣說:“我們有了一種新的銀行。它被稱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銀行——TBTF,這是一種絕妙的銀行模式。”“大而不倒”從此便流傳開來。
可以說,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美聯儲的核心任務,就是保證美國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充沛。美國龐大的資本市場,就相當於一個龐大的貨幣魔術池塘,任何美國機構的融資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從而支撐了美元資本的全球擴張。
美國獨有的資產“泡沫固化”戰略
兩張圖表裏的秘密
在美元資本大創造與全球大流動的過程中,美國吹起了全世界的資產泡沫。按道理說,美國自身也會出現資產泡沫和泡沫破滅後的經濟衰退。但實際上,我們看到,1971年以來,美國完全無視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其GDP在全世界保持了一枝獨秀的連續增長。
首先來看兩張圖表。一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GDP增長與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DP增長情況對比;另一張是美國1890年以來,GDP增長曲線圖。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年鑒統計數據
1890年以來的美國GDP曲線
數據來源:美國曆史統計數據以及美國國民收入與產出統計
不難發現,從1971年到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隻有一個國家實現了GDP長周期無回調的增長,那就是美國。
當歐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的GDP,因為資產泡沫的破滅,導致經濟下挫時,美國的GDP卻一路上漲,根本沒有出現西歐和日本那樣的長期經濟負增長,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
而1971年前後兩個階段,美國GDP增長曲線,同樣也顯示了截然不同的特征。在1971年之前,可以清楚看到,1921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及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都引起了美國GDP的大幅度、長時間的回調。這種回調在美元金本位霸權建立後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也同樣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