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美國的兩大金融“核武器”(1 / 3)

尼克鬆確立了紙幣美元霸權之後,在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大創新的過程中,美國發展出來兩大獨有的金融核武器,它們分別是歐洲美元與信用違約互換(CDS)。

前者可能人們並不熟悉,而後者在這次次貸危機中,招惹了不少非議。有人甚至認為CDS是華爾街愚蠢的錯誤。這是一個極大誤讀。

如果說歐洲美元可以為金融帝國的戰略提供比其他國家更低成本的金融子彈的話,那麼CDS不僅可以提供價格更為低廉的金融子彈,它還擁有巨大的資本創造能力,是美國未來搞強勢美元的超級核武器。

偶然得到第一件金融核武器

從中國A股的前海概念股暴漲說起

2013年1月底,深圳的幾隻前海概念股連續幾天暴漲,深赤灣A、廣聚能源等幾隻股票,在短短的一周內,連續數個漲停,漲幅達到了驚人的50%左右。如此巨大的短期暴漲,隻因為一條消息。

前海跨境貸款1月28日正式開閘。由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深圳市金融辦舉辦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項目簽約儀式”於今天上午10點30分在深圳舉行。

15家香港銀行向注冊在前海的15家企業發放20億元人民幣貸款。利率由貸款供需雙方商定,但低於內地。此前消息是前海跨境貸款以香港對前海的單向貸款拓路,但建行和交行與香港兩家企業簽了貸款協議,亦證明方向仍是雙向貸款。

這個所謂的跨境貸款,實際上就是海外人民幣的回流。它的關鍵在於,可以讓內地的企業獲得更為便宜的貸款。

2012年到2013年間,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左右,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不難看出,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2個百分點。

對於前海企業來講,能夠從香港借到利率更低的資金,無疑大大減少了企業財務成本。這就是許多深圳前海概念股暴漲的重要原因。

不過,中國人剛剛開始嚐試吃的這隻螃蟹,美國人已經吃了快半個多世紀了:那就是所謂的歐洲美元回流。不過,歐洲美元數量之龐大,相較於中國的海外人民幣規模,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別上。截至2012年底,中國所有的海外人民幣市場規模約為1.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香港地區約占80%。 而歐洲美元目前大概有5萬億美元之巨。

海外資金回流,隻有數量夠大,節省的資金成本夠多,才能堪稱金融核武器。在這方麵,擁有世界貨幣美元的美國是無敵的。不過,美國這個金融核武器的發現,卻是一個偶然的,甚至是被逼無奈的過程。

帝國重器初長成

在滯漲的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之所以不願意大幅度提升美元利率來壓製通貨膨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擔心高利率會毀掉經濟增長。

不過,在美國走投無路,最終提升利率之後,卻驚訝地發現,事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從1980年到1985年的5年,是美國GDP持續增長的5年,美國GDP從1980年的2.7萬億美元左右,增加到1985年的3.9萬億美元左右,增長幅度為44%。

不過,同樣高利率的西歐國家,卻沒有這樣的好事。這5年是失去的5年,西歐各國經過了長達5年的經濟負增長。

那麼,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沃克爾一直擔心的高利率會危及經濟發展的情形,為什麼最後沒有出現呢?為什麼西歐各國的擔心卻應驗了呢?要知道,當時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與西歐在同一水平上,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不同的結果呢?

那就是龐大的歐洲美元,為美國帶來的低成本的貨幣創造。

海外美元貸款有兩種,一種是向美國之外的人貸款,這樣的貸款完全是在美國境外發生的,也就是體外循環,其實質就是美國金融機構中不同賬戶的轉變,不會在美國境內形成貨幣創造。

另外一種就是向美國境內發放貸款,這樣的話,國內接受貸款的人,還會繼續把貸款存到國內銀行,這樣的情形,本質上與美國國內的銀行在境內發放貸款一樣,它們擁有相同的貨幣創造能力。

但是,歐洲美元是不受美聯儲法規監管的美元,它也不受金融機構所在國監管。因此,海外美元的貸款沒有準備金的要求,理論上而言,倫敦的某個銀行如果賬戶上有100美元,它就可以貸款給它的客戶100美元,而不要為其準備一分錢的準備金。當然,實際操作中,會有一點準備金,但普遍很低。

20世紀70年代,還沒有《巴塞爾協議》,不過,當時的美國,一般要求準備金在6%左右。也就是說,歐洲美元對美國境內居民或者公司的每筆貸款,都會省出6%左右的準備金。它意味著通過歐洲美元向美國國內發放貸款的成本要低。

低多少,則取決於聯邦基金利率。以聯邦基金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平均15%年利率水平計算的話,歐洲美元為美國帶來的第一筆貨幣創造,平均成本要低1%左右,後麵的貨幣創造則屬於美國國內銀行的再存再貸,成本不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歐洲美元市場的貨幣乘數在19世紀70年代平均達到5倍左右。 而在強勢美元時,絕大部分歐洲美元貸款流向都是美國,弱勢美元時則正好相反。

按照當時的歐洲美元規模至少5 000億美元的水平計算的話,它意味著20世紀80年代初,歐洲美元為美國提供了至少2萬億美元左右的融資,而其成本起碼要比美國國內貸款成本低1%。

這2萬億美元的低成本融資,成為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在超高利率美元的洪流中,實現一枝獨秀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

堪比如意金箍棒的第一個金融核武器

規模龐大的歐洲美元,可以說是美國金融戰爭的第一個核武器。

在其他國家不得不跟隨美元提升利率,從而真實地推升資金成本的時候,美國人卻另有蹊徑,可以享受更低成本的資金。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核武器越是在美元強勢反轉時,越是威力巨大,不僅僅因為強勢美元會誘惑歐洲美元向美國境內發放更多的貸款,而且強勢美元還會導致歐洲美元數量的暫時放大。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

當美元提升利率時,各國資本認為美元會升值,因此去買入美元,由於真實的美元並沒有出境,因此,美國銀行體係裏的外國人名下的美元會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美國國內金融機構也會有意將國內的存款,轉換為歐洲美元存款,然後再向國內借貸,這樣可以賺取更高的息差。

這意味著,美元利率越是提升,歐洲美元的規模就越大。1980年強勢美元剛開始時,海外美元占全球美元的13%左右,而到了198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20%。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信貸規模卻創造了罕見的高速度增長。從1980到1985年,美國信貸規模迅速擴張,與GDP的比率一度接近30%,高於70年代,屬於曆史最高水平之一。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相反,當美元弱勢、美國國內資金充沛時,歐洲美元向美國國內提供信貸的動力減弱,對美國的貨幣創造乘數自動減小;向其他國家借貸的意願則更強,從而成為美元資本推升其他國家資產泡沫的推進器。

這樣的金融核武器堪稱神奇,一點也不亞於中國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那根如意金箍棒。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美國這個金融帝國的核武器,差點就被自己扼殺在了搖籃裏。

因為發現了歐洲美元低成本競爭的問題,1979年,美國卡特政府建議,各國政府通過其央行對歐洲美元存款實行法定準備金製度,並將一部分歐洲美元集中到各國央行手中,以限製歐洲美元市場的過度增長。

美國提出的建議還包括: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通過公開市場活動來幹預歐洲美元市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替代賬戶”,以收存各國中央銀行存放在歐洲美元市場的美元;限製各國企業向歐洲銀行借款並鼓勵企業歸還歐洲美元借款;等等。

但歐洲人沒有搭理美國。不過,隨著歐洲美元的秘密功效在裏根時期被發現之後,美國人就再也不提為歐洲美元設立準備金製度的事情了。

從這個插曲,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美國金融核武器的秘密,並非是其陰謀的產物,而是曆史腳步的自然行程所致。

一個在中國流行的對金融衍生品的誤讀

金融衍生品中的王者

相比第一個金融核武器很大程度上是誤打誤撞而得到的,美國的第二個金融核武器,則完全是一個有目的的創造了。

話說財主老美把能編號的家當,都編上號碼,哪怕一草一木、一根頭發絲。老美還想出了新的絕招,比如,把很多編號集中到一起,重新再編個號,再賣給各村村民或者自己家人,這叫資產證券化!後來又把編號的編號,再進行編號,就成了資產證券化的平方,美國次貸危機中,人們熟悉的CDO平方,就是這樣的資本產品,這些都照樣賣了出去。

為了利潤,想象力就插上了翅膀。老美又想出了更妙的辦法。這豬明年會下幾個崽?雞、鴨明年會下幾個蛋?地瓜要是種在了地裏,明年會收幾個?是不是一個隻開花不結果的大倭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