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脆設個賭局吧,雖然現在結果還不知道,不過可以寫個條子,這條子就值賭注那個錢!說賭博不好聽,叫對衝風險,這條子就叫金融衍生品。
家當總是有限的,而創造資本的欲望卻是無限的。老美後來想出了一個更為驚人的辦法! 老美經常給兒子、媳婦、大小老婆、七大姑、八大姨發貸款,為了慎重,手頭要留點兒資本金,當時約定了一個規矩,一般是貸100元留8元。不過老財發現,向自己貸款的這些人,後來都基本還錢了,因此,這8元有點兒浪費。
於是,他想,要是有人能把他這貸款保險了,他就不用留這8元錢了。反正是自己人,知根知底。一合計,家裏人都認為這想法不錯,村民都想用老美家的錢,正愁錢不夠呢,有了這個好辦法,這不又能生出一大筆錢來嗎?沒人敢來承擔保險?這還不好辦,一家子互相給對方保險,都知根知底,保費也就意思下,1元錢,大家都省了7元錢。這就是信用違約互換。
金融衍生品,這個讓很多不接觸金融的人感到頭疼的東西,實際上也並不那麼複雜。顧名思義,它就是在傳統的金融資產上誕生出來的東西。它可以用來對衝風險,鎖定利潤,乃至創造資本。
以上的虛構,雖然有點戲說的意思,不過,它也確實能夠反映金融衍生品發明出來的大致過程。
次貸危機以來,金融衍生品常常被看作是貪婪的代名詞,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這讓人想起美國的經濟學者托馬斯-伍茲的一句話:將金融危機歸咎於“貪婪”,就像將空難歸咎於地心引力一樣荒謬。
華爾街的資本很貪婪,但它並不愚蠢。而隻要是資本,它就貪婪,全世界無一例外。
如果把美國的金融衍生品看成是華爾街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理解真實發生過的一切,與即將發生的未來。
金融衍生品有很多形式,最常見的是場外交易的互換合約,交易所交易的期貨、期權。它們的價格以某些商品、利率、彙率、股票價格、股票指數以及信用風險為基礎。
你甚至可以為明天的天氣、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或者某項政策出台的可能,創造衍生品。這有點像對賭協議了。不過,這種感覺還真不好說是錯的。實際上,在2000年之前,美國確實有幾個州立法禁止場外衍生品交易,認為它是賭博,是非法的。
在次貸危機中,有一個最受非議的金融衍生品,那就是信用違約互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CDS,當然,也有人認為它臭名昭著。不過,坊間這麼演義,倒也沒有什麼,要是我們金融當局也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危害甚大了!
其實,從美國的角度來說,CDS堪稱是世界金融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以說是美國自發明原子彈以來,又一項最具威力的智慧創造,並必將成為美國在未來的金融戰當中,打擊其他對手最大的秘密武器。
那麼,什麼是CDS的本來麵目?答案就是,它是有史以來,美國創造資本的最強悍的工具,它幹了美聯儲自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最想幹而不敢幹的事情。
並不是所有的金融衍生品都具有資本創造功能。比如高達500多萬億美元的利率互換合約,並不具備多少資本創造功能,它會產生一定規模的利潤,也就是承銷商所收取的手續費。
從CDS創造資本的威力來看,它是美國所有金融衍生品當中的真正王者!
J.P.摩根改變曆史的發明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來看一下CDS的前世今生。
事情要追溯到1993年。當時,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因為一艘油輪發生了原油泄漏,麵臨50億美元的罰款,埃克森公司找到了它的老客戶J.P.摩根銀行要求貸款。但是,這筆貸款隻有很低的利潤,如果貸了,不僅沒多少賺頭,還會攫取摩根銀行的信用額度,因為必須為這筆貸款留出一筆資本金。
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規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這意味著每借出100美元,就要留存8美元的資本金。
正如虛構故事中的財主老美一樣,J.P.摩根認為這一規定相當不合理,因為它的貸款對象,都是可靠的企業客戶和外國政府,違約率幾乎為零。每借出100美元,就要保存8美元的資本金,完全是一種資源浪費。而要為這樣一大筆賺頭很小的貸款,保留4億美元的資本儲備的話,簡直是浪費之極!
如何既貸出這筆款,又可以不太影響J.P.摩根的信用額度呢?
J.P.摩根銀行的金融衍生品部門想出一個辦法,他們找到了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的官員,提出了一個即將創造曆史的建議。
J.P.摩根提出,每年向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支付一定的費用,而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則承擔埃克森公司這筆貸款的信貸風險。如果埃克森公司違約無法償還貸款,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則承擔J.P.摩根的損失;但是,如果埃克森公司沒有違約,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則會取得不錯的收益。
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也認為埃克森這樣的大公司,違約的可能性為零,這樣就等於白賺一筆擔保金。因此答應了這筆交易。
按照當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方案,這筆貸款雖然貸給了埃克森公司,但是由於它是沒有任何風險的,因此,它不影響J.P.摩根公司的內部信用額度,也就是說,J.P.摩根公司沒有為這筆貸款保留8%的資本金。這8%的資本金,仍然可以用來匹配50億美元的貸款。
J.P.摩根用很小的一筆保險金付出,就獲得了50億美元的額外信用額度。
可見,這個信用額度完全是依靠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的擔保創造出來的。它的本質是銀行通過購買信用保險,創造出了一筆50億美元的貸款。
那麼,這筆貨幣的創造,難道是真的什麼根據都沒有嗎?有,那就是信用保證,摩根從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那裏得到的信用保證,值4億美元的現金,而摩根付給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的保險費,也就區區500萬元左右。
這次發明創造給各方都帶來了收益,埃克森公司獲得了貸款,J.P.摩根銀行獲得了利息收入,同時也沒影響信用額度,而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則輕輕鬆鬆白賺一筆保險傭金。
信用違約互換(CDS)由此而來。
1993年,J.P.摩根在發明CDS時,看中的是它解放銀行資本金的功能。但是,這個解放資本金的功能,能否大規模地在美國金融體係中運用,還需要美聯儲點頭。
美聯儲很快開出了通行證
據說,當年J.P.摩根為了獲得美聯儲對CDS的認可,絞盡腦汁,拿出了它1992年剛剛發明的風險價值模型VaR(Value-at-Risk model)。這個模型通過複雜的數學計算,證明CDS的風險其實是非常非常低的,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風險計算模型對於銀行來說,相當於核心專利對於商業公司一樣重要。次貸危機中,房利美與房地美之所以損失慘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風險計算模型嚴重落後,從而導致了其資產惡化程度,遠超它們自己的計算。
這個VaR模型,可以說是J.P.摩根的核心競爭力,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對外公布的。但是,J.P.摩根發現,如果不公布這個模型,恐怕就難以說服美聯儲,難以闖入“數萬億美元的互換和其他衍生品頭寸交易的賭局”。
一番權衡之後,摩根終於拿出了自己壓箱底的殺手鐧,免費公布了VaR模型,以及基於這個模型的CDS風險計算工具。這個計算工具很快得到了摩根的客戶和競爭對手的認可,並風靡開來。通過這種方式,J.P.摩根就將整個金融行業變為了遊說團,J.P.摩根的“星星之火”,終於燎原了。
故事聽起來,似乎CDS的出世與流行,充滿著傳奇與偶然。實際上,CDS正好符合了世界貨幣美元資本無限創造的天然需要,因此,它被美聯儲認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1996年8月,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終於不負眾望,發表聲明,正式允許美國銀行使用信用衍生品,並同意銀行根據信用風險轉移的情況來降低資本儲備,其最低程度可以降低到風險資產的1.6%,實質是認可了銀行利用CDS解放資本金的做法。
美聯儲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在同一年,爭取到了《巴塞爾協議》的修改。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市場風險修正案,修正案規定,如果銀行利用衍生品對衝它們的信用或者市場風險,它們將可以持有更少的資本金。
美國最具威力的金融核武器
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美元資本無限創造的需要
CDS之所以成為美國最有威力的金融核武器,是它的超級資本創造能力所決定的。
以前的資產證券化,可以帶來一定的資本金解放效果。比如,把房地產貸款賣出去,可以解放銀行的一部分資本金。但是,解放資本金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一部分資產的轉移,這會導致金融機構資產與利潤收入的同時減少。
而CDS則完全是無中生有,直接從信用之中創造出資本,金融機構的資產完全不會受到影響,不必把收益良好的貸款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