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美國的兩大金融“核武器”(3 / 3)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從CDS的誕生可以看出,CDS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對衝信用風險,而是為了通過創造資本金的形式,來更大規模地創造貨幣,它與美元資本無限創造的天然欲望一拍即合。於是,一個CDS大發展帶來的美元資本大創造的時代開始了。

對銀行來說,CDS等於是間接為銀行創造了資本。CDS的作用就相當於資本金。以前銀行貸款100美元,要保留8美元的資本金。現在,這8美元中的一大部分,被CDS所取代了,銀行隻需為其匹配1.6%的資本金,也就是1.6美元,此外的6.4美元,銀行則可以拿來繼續匹配貸款。

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而言,CDS同樣為其創造了更大的資產杠杆。比如,美林公司購買1億美元的企業債,本來是應該為之匹配部分資本金,以防企業違約的,但現在購買CDS就可以轉移違約風險,自然也就不必為其匹配資本金了。

一開始,CDS的參照物,也就是信用保險的對象,都是一些質地非常好的貸款,比如對外國的主權貸款,給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的貸款。之所以如此,因為這是金融機構的切身利益所在,隻有這樣的資本創造,才是安全的。後來,CDS的保險對象,擴張到信譽比較好的公司債、主權債券等。

超級利潤,意味著超級膨脹。

2000年,CDS名義金額不過1萬億美元,2007年就暴增到62萬億美元(這還隻是商業銀行向美聯儲報告的數據,不包括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的數據),是美國次級按揭市場的48倍,是美國GDP的4倍。

這62萬億美元的CDS交易中,有一部分是投機性質的裸交易,所謂裸交易,指的是交易雙方都不擁有CDS參照對象。

打個比方,美國銀行給通用公司發了1億美元的貸款,美國國際集團(AIG)出售這筆貸款的保險CDS,美國銀行購買名義金額為1億美元的CDS,這是正常的CDS交易。

但是,美林公司認為通用公司會違約,想投機一把,也購買了3 000萬美元針對這一貸款的CDS,以便在通用違約時,獲得AIG 3 000萬美元的賠款。美林公司的做法,就相當於為別人的汽車買保險。由於AIG認為違約可能性為零,所以也願意裸賣給美林公司,賺取保險費。

這部分CDS交易,不會帶來保險參照物的增加,本質上相當於賭博。它們大約占到了CDS總體金額的50%左右。也就是說,在2007年高峰時期,CDS實際上為30萬億美元的貸款、企業債、主權債券提供了擔保。

銀行發放這些貸款,購買這些債券,本來應該為之準備2.4萬億美元左右的資本金。但是,有了CDS之後,隻要保留4 800億美元左右的資本金,代價不過是付出一點保險費,也就是CDS的實際價格。

在被保險資產違約率極低的情況下,保險費是很少的。

2007年底,美國大銀行為期5年的1億美元貸款,其CDS價格為每年6.8萬美元左右,相當於被保險資產的0.068%。考慮到不同公司的評級不同,有的價格會高一點,總體而言,2007年的CDS平均保費,也就相當於被保資產名義金額的0.1%左右。30萬億美元的CDS,保費不過300億美元。也就是說,它們為金融機構解放了大約1.9萬億美元的資本金。

更為關鍵的是,相對於到市場上去籌措這1.9萬億美元,CDS解放的1.9萬億美元,成本是非常低的。而且,它隻與CDS的實際價格有關,而與市場利率無關,哪怕美聯儲把基準利率提升得再高,隻要CDS的價格不變,這筆資金解放的成本就不會變,2007年,其所解放的資金成本,也就相當於1.56%的年利率。

這些解放出來的資本金,一部分匹配了新的貸款,另外一部分則支撐了美國龐大的影子銀行的金融活動,為第三個周期的美元資本大創造與大輸出,提供了飛行的翅膀。

CDS,是帝王的權力

有人會問,誰會那麼傻,來出售這種CDS呢,為了那麼點的保險費,來承擔自己不了解的風險?答案正是金融機構自身,而且美國金融機構不傻。

上例中的J.P.摩根,是充分了解埃克森石油公司的還貸能力的。因此,那筆CDS的費用,幾乎就等於白送給了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在美國2000年取消銀行與投行之間的限製之後,銀行把自己更多的CDS發行業務交給了影子機構。

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夕,CDS交易高達60萬億美元左右,其中80%左右是在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的,銀行既購買CDS,也發行CDS,這些交易都是場外交易。

次貸危機對CDS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導致CDS在到期之後,金融機構不再發行,規模迅速縮減,並更加集中到一些資質高的金融機構手裏。

2009年7月,一份對100家信用違約互換交易商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96%的信用違約互換交易集中在5家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 這些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CDS,其擔保標的基本上都是無風險的資產。

那麼,真的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CDS風險驚人,是華爾街自欺欺人的愚蠢設計嗎?

這一點,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發布的《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報告》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斷:“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從來沒有找到證據表明不規範的衍生品,尤其是信用違約互換,由於相互關聯而導致了金融危機。”

實際上,在整個次貸危機當中,美國倒閉了近百家中等規模以上的金融機構,隻有AIG是因為CDS而倒閉的。

2007年底,AIG發行在外的CDS名義總額為5 800億美元,即AIG為價值5 800億美元的債券提供信用擔保,其中包括總值2 300億美元的公司債、總值1 490億美元的優先級住宅抵押貸款、總值700億美元的證券化公司債和總值780億美元的混合了優先級與次級抵押貸款的擔保債務憑證(CDO)。而最後擊倒AIG的,則是這780億美元中的621億美元CDO出現了問題。

在AIG被政府接管之後,根據信用違約互換,AIG向它的交易對手,付出了621億美元,以名義價值贖回了它當初為之提供信用擔保621億美元的CDO,這些CDO中,大部分是以證券化的次級貸款為基礎構造的,房價的下跌,讓這些CDO的實際價值幾乎歸零。不過,隨著房價的回升,這些CDO還有價值回升的空間。

而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的倒閉,CDS都沒有扮演關鍵角色,它們的倒閉也沒有給相關的交易對手帶來重要的損失。

可見,CDS對美國金融市場的衝擊是有限的,這60多萬億美元的CDS,其中隻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牽扯進了美國次貸之中,最終的實際賠付規模在2 000億美元左右。

而按照2007年美國金融機構平均30倍的杠杆率來計算的話,1.9萬億美元,可以撬動60萬億美元的資產。按照平均1%的利潤回報來計算的話,它當年就可以為美國的金融機構,增加近6 000億美元的利潤,扣除掉次貸危機賠付的2 000億美元,金融機構還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真所謂,“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看到不少中國人笑話華爾街製造CDS來愚弄自己,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一定心裏暗喜,看來中國人還沒看透自己的遊戲,自己的這個遊戲還大可以繼續玩下去。

不要以為這是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自娛自樂,他們利用CDS創造的美元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了購買中國商品用的美元,成了他們戰略性入股中國銀行的美元。

如果曆史回到2001年,很多中國人都會想:如果我有一大筆錢,我會買房子、買股票。可那時候自己口袋裏沒錢。不過,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人口袋裏的CDS,就像變魔術一樣,為美國人變出了一大筆錢,經過美國資本市場的循環,最終這筆錢流向了全世界,買了包括中國資產在內的各國便宜資產。

當然,華爾街之所以敢於如此大膽地進行資本創造,歸根結底還是有美元這個世界貨幣作為平台,創造出來的美元資本才可以世界通行。否則的話,如此大規模的資本創造,必將導致衝天的資產泡沫,以及隨之而來的必然崩潰。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CDS就是帝王的權力。

隻有擁有世界貨幣美元的美國,才敢於如此肆無忌憚地用它來代替資本金,從而繞過《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將8%的資本金要求,最終踩踏到了腳下。

其他國家,因為沒有世界貨幣作為依托,是根本無法支撐CDS的大發展的。這也是CDS隻在美國出現如此獨特興盛景觀的根本原因。

相對於第一個金融核武器歐洲美元隻是在強勢美元時,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第二個金融核武器CDS,則不論美元強弱,都可以為美國創造不受市場利率影響的廉價資本,從而為美元資本的全球擴張,提供源源不斷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