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美國政策,一切為了金融大對決(2 / 3)

不過,這些看起來似乎讓人眼花繚亂的操作,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一個:恢複美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利用世界貨幣美元資本無限創造的特權,正向“去杠杆化”,維持美國資產價格,防止美國資產價格進入下降螺旋。

在前麵的章節中,我們曾經回顧了美國獨有的“泡沫固化”戰略,美聯儲所做的一切,就是讓美國的資產泡沫價格得以維持,從而為下一步的強勢美元做準備,最終依靠一場金融戰爭,來完成資產泡沫的固化。

一切為美聯儲的撒錢讓路

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時任美聯儲理事的伯南克,曾提出應該以“坐著直升機撒錢”的方式來對抗資本市場的危機。5年之後,伯南克終於有了機會親自上陣,一顯身手。

2008年恐怕是戰後以來美國最脆弱的一個年頭。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倒閉,雷曼兄弟的破產,美國最大保險公司AIG的破產,一係列金融大事件讓人目瞪口呆。

難怪有人戲言,當時擁有近2萬多億美元外儲資產的中國,若真的拋售美元資產,美國恐怕真的就金融崩潰了。也許中國當時不太清楚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因為這真是新鮮事,以前還不曾有過,中國按兵不動自然是一個合情合理的選擇,但美國人自己對此是很清楚的。

因此,我們看到,美國總統布什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出席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也是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美國給了中國這麼大的麵子,就是因為那時的中國,確確實實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對美國甩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國家。當然,這是戲言,因為中國如此龐大的美元資產,拋售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次貸危機發生之後,貫穿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的主題,就是撒錢!撒錢!撒錢!

美聯儲不僅向傳統的商業銀行提供貸款,還直接向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之類的汽車金融公司、通用電氣公司之類的工業企業,以及間接向房屋所有人和消費者提供廉價貸款。

為了防止外國金融機構拋售美國資產,美聯儲甚至曾向一些外國金融機構大量借款,瑞士銀行巨頭瑞銀集團2008年利用美聯儲商業票據融資機製融資370億美元,是借款最多的公司之一。

起先拒絕救助雷曼兄弟、後來又購買雷曼破產後很多資產的英國巴克萊銀行,在2008年10月份從美聯儲獲得了100億美元左右的商業票據貸款。德國商業銀行拿到了116億美元貸款。

一切都要為美聯儲的撒錢讓路。

比如,根據美國的相關金融法規,投資銀行的存款是不受美聯儲保護的,為了保護投行,美聯儲要求證券公司美林公司與美國銀行聯姻,把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轉型為受美聯儲保護的銀行控股公司。

由於金融危機來勢凶猛,為了穩定市場信心,相關部門周末連軸轉地加班,就是為了趕在周一資本市場交易之前,完成這兩個公司的換執照手續。

美聯儲還多次引用《聯邦儲備法案》第13條(3)款有關“不同尋常的危機時刻”的規定,準備隨時向“任何個體私營企業、合夥企業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貸款。

按照法律規定,美聯儲向這些公司提供貸款時,是需要貸款對象提供抵押品的,抵押品可以是證券或者其他資產,一旦貸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那麼美聯儲就可以將這些抵押品出售,以補償美聯儲的損失。但是,隨著次貸危機發展越來越嚴重,美聯儲對抵押品的要求再也不那麼吹毛求疵,以致各種有毒資產都可以用來向美聯儲申請抵押貸款。

為此,“有人給美聯儲起了一個綽號‘最後的典當行’,意思是說,不管什麼樣的東西,都可以拿到美聯儲那裏去典當。”

金融機構的問題修複了

伯南克將美聯儲的撒錢遊戲,做到了登峰造極的曆史高度。

在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連鎖反應之前,美聯儲的總資產隻有9 000億美元左右,約合美國GDP的6%,其中8 000億美元為各種各樣的政府債券,這些債券都是比較安全的資產。

很快,在2008年10月左右,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就飆升到2萬億美元以上,年底達到了2.2萬億美元,絕大部分資產的風險水平要高於美國國債。

到2013年2月,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已經膨脹到3.1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的20%左右。這意味著,美聯儲自次貸危機以來,向美國的金融係統淨注入了2.3萬億美元資金。在席卷全球的“去杠杆化”浪潮中,美聯儲成了極少數逆勢增加杠杆的機構之一。

在一係列的救市舉措之後,美聯儲自身的財務狀況被打上了問號,有人提出懷疑:美聯儲拯救所有人,但是,誰來拯救美聯儲?

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莫過於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那一番陳詞了。

2011年8月7日,格林斯潘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檔電視節目裏談到美國會不會還不起債務的時候,一改其往日神秘兮兮、言語曖昧難猜的風格,信心滿滿地說:

美國可以償還所有債務,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印鈔票來做到這點。(美國)沒有拖欠債務的可能。

美聯儲可以印鈔票,因此它永遠不可能破產。美聯儲的流動性大救援,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到2013年2月,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杆率已經大幅度下降,手頭現金十分寬裕。其經營杠杆,從2007年頂峰的35倍左右,回落到當前的20倍左右,遠遠低於歐元區金融機構的杠杆率。

另外一個重要成果,則是美國三大股票指數,在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內,從低點到高點,上漲了一倍還多。

可以說,美國金融機構以及美國居民在金融資產方麵的損失,到目前基本都已經修複了。當然,這些都是靠美聯儲的超級大拯救做到的。

但必須看到,美國金融體係裏的有毒資產並沒有清理幹淨,但那有什麼關係,隻要它以美聯儲托市的價格,躺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哪怕沒有人買,也照樣能為金融機構貢獻利潤。

不過,它最終是否能夠完全洗白,還要看美國的金融戰略能否奏效,也就是美國“泡沫固化”戰略的全程能否如願完成。

給金融核武器CDS上一個保險

2012年10月13日,是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美國《多德-弗蘭克金融監管法案》當天正式生效。

不過,世界其他國家的媒體對於這個大日子毫無感覺,報道一筆帶過。

這反映的是美國之外的大眾媒體,對CDS這個革命性的金融衍生品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層次上。

這個法案真正要保護的不是600多萬億的利率互換市場,而是CDS。《彭博商業周刊》稱這一事件的意義,堪比1930年代的《證券法》生效。它說得毫不誇張。1930年代《證券法》的生效,讓美國的股票市場更加規範,隨後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多德-弗蘭克金融監管法案》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它將次貸危機後飽受各方詬病的CDS“洗白”了。

更確切地說,它有兩個目標。

一是解凍那些曾經解放而又被冰封的資本金,這些資本金在次貸危機後,因為CDS價格上升,而被重新凍結回去了。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了部分以CDO為參照物的CDS賠付,這引起了整個CDS價格的上漲。一方麵是CDS發行機構要漲價,另一方麵是因為更多人要買CDS對衝風險。

以貝爾斯登為例,在2008年倒閉前,為它的貸款發行的CDS價格,最高時達到了772個基點。貝爾斯登從銀行貸款1億美元,銀行要為這個貸款買保險的話,一年的保費相當於1億美元的7.72%,也就是772萬美元。而這個CDS最多能為銀行解放6.4%的資本金,也就是640萬美元。

這意味著購買CDS,不僅沒能解放哪怕一分錢的準備金,還要為這筆貸款多付出1.3%左右的成本,在這種情形下,銀行還不如為之匹配8%的準備金來得合算。

當然,銀行還會購買CDS,因為它可以保證貸款絕對安全。不過,此時CDS解放的資本金,等於被CDS的成本占了去,保險就成了唯一的目標。解放的資本金等於是被成本“凍結”了。

2008年次貸危機的高峰期間,CDS價格普遍出現了數倍的上漲。最高時平均達到400個基點左右,這意味著CDS為美國金融機構解放資本金的能力,被壓縮了80%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CDS的市場規模,將會極大地萎縮。而隨著舊有的CDS合約不斷到期,次貸危機前解放出來的1.9萬億美元左右的資本金,將因此而逐漸歸位。CDS以解放資本金而創造的龐大流動性,因此而逐漸被收回而消失了。

這正是次貸危機期間,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許並非巧合的是,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通過各種方式,最終為美國金融市場注入了2萬億美元左右的貨幣。這個規模,與CDS曾經解放、後又消失的近1.9萬億美元的資本金規模相當。所謂定量寬鬆,在美聯儲決策者的想法中,這個量也許就是這樣定下來的吧。

二是為未來的金融大對決做準備,一個受到透明監管的CDS,將讓這個金融核武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廉價資本創造的作用。

在2008年次貸危機期間,CDS受到指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裸CDS交易的大規模存在,60萬億美元的名義CDS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裸CDS交易,也就是“為別人的汽車買保險”類的投機。

新法案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杜絕這一現象,有可能的話,未來的美國CDS交易,將像股票或者債券那樣交易,而不是不受監管的櫃台外交易。

美國如此將CDS納入正規管理,而金融機構也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為CDS交易交納一定的保證金,其宏大的戰略目標,是要將CDS這個金融核武器,安全無礙地納入美國的資本大創造戰略當中,它將會在即將到來的大對決中,發揮重要作用。

大對決布局的重點與難點

奧巴馬的失敗,是奧巴馬的成功之母

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實際是一場事關美元何時走強的爭奪。羅姆尼主張立即搞強勢美元,甚至提出要把美元與黃金掛鉤。奧巴馬則認為,現在還需要繼續貨幣寬鬆。

羅姆尼獲得了華爾街的傾力支持,前十大捐款人,都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高盛公司捐款994萬美元,美國銀行捐款921萬美元,摩根士丹利捐款827萬美元,摩根大通捐款792萬美元,緊隨其後是富國銀行、花旗集團、巴克萊銀行。

反觀奧巴馬,他的前十大捐款人當中,沒有一個金融機構。在一番民意調查後,輿論普遍認為,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對壘。而決定勝負的將是幾個搖擺州,包括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密歇根以及佛羅裏達,很多人預計羅姆尼至少會贏得其中兩個搖擺州。

最後的結果出人意料,所有的搖擺州都倒向了奧巴馬,其中竟然包括共和黨的傳統支持州:南部的佛羅裏達。原因何在?答案是,這些州的選民們,害怕失去自己的房子。

下頁的圖是美國“浸水屋”的比例分布,所謂“浸水屋”是指那些房屋貸款總額,超過房子實際價值的房屋。次貸危機導致的房價大幅度下跌,在全美各地產生了眾多的“浸水屋”。決定2012年美國大選的4個州,恰恰都是浸水屋比例很高的州。兩個最重要的搖擺州密歇根和佛羅裏達,其浸水屋的比例都高達30%~49%。

對這些搖擺州來說,羅姆尼的強勢美元政策將有可能讓他們失去自己的房子。而奧巴馬在拯救房地產問題上的失敗,卻讓深陷房地產問題的搖擺州選擇繼續支持奧巴馬。失敗乃成功之母,這話還真得信。

我丈夫正麵臨失業,所以我麵對的不隻是一個房子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問題,我不知道到了12月份,我丈夫能不能找到工作。這個事情我控製不了,即使我不吃飯、不睡覺,也做不到。

2010年9月,在加利福尼亞的貝克斯菲爾德,一位名叫瑪麗?瓦西裏的婦女,向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傾訴了她的困境。

她的房子正處於還不起貸款的邊緣,但是,她和她的丈夫都失業了,眼看就要到90天的還款期限了,超過這個期限不還款的話,將被視作是違約,房子將可能被銀行收走拍賣掉。為了能夠還貸,她和她的丈夫搬到了40英裏外的山區,那裏的租金更便宜,她們想把這套好房子租出去或者賣掉。但是結果既沒有人租,也沒能賣掉。好不容易來了一個想買的人,但銀行卻懷疑他的信用而不願意放貸。

類似瑪麗·瓦西裏的遭遇,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後比較普遍,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佛羅裏達以及密歇根等當初房地產泡沫更突出的地方。到2009年底,除了那些已經違約的貸款之外,目前仍然在還貸的房產當中,22.5%的房子的市場價值都低於貸款額,這個比例相當於1 080萬戶美國家庭所買的房子目前仍然處於嚴重的虧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