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損失最大的,都是中產階級以下的美國人,他們不僅還款能力差,而且所購買的房屋價格下跌程度大。不過,這些人仍然在還貸,而他們之所以願意繼續還貸,一方麵是為了保護他們的信用不會有汙點;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與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相關的美國長期利率處於低水平,減輕了他們的還貸負擔;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仍然對房價上漲抱有期待,希望有朝一日,他們的房產價值能夠超過貸款額,即購買成本。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們都處於違約的邊緣。一旦美國搞強勢美元,導致長期利率上升的話,那麼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有可能選擇違約或者被迫違約,因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新的收入來源,房貸利率的提升,將讓他們徹底還不起房貸。
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利率的提升,將可能導致美國房地產貸款的違約率再次上升,從而讓次貸危機在美國重演一次。
美國反華議員的“對華友好”提案
2011年10月中旬,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和猶他州的共和黨參議員邁克·李提出了一項聯合提案,建議向那些花50萬美元在美國買房的外國人發放居留簽證,以刺激美國低迷的房地產市場。
這份據說是麵向全世界外國人的“舒默·李”提案,實際上卻被認為是主要針對中國人。邁克·李稱,希望這項議案能夠使包括中國等國的人赴美更加便利。此外,簽證可以很好地促進旅遊,為中國遊客在美消費掃清障礙。
很多中國人對舒默並不陌生。就是他多次強烈建議美國政府對人民幣彙率施壓,讓人民幣加快升值。因為他屢次和中國“作對”,一些媒體幹脆稱他為“反華議員”。一向對中國態度不友好的美國議員,突然提案著力吸引中國人到美國“定居”,難道是在向中國示好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位心裏隻裝著美國利益的鷹派反華議員,是在為美國房地產走出困境而出謀劃策呢。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麵,反映了美國房地產市場複蘇的困境。
次貸危機的台風眼在華爾街,5年多過去了,華爾街已經恢複了往日的喧囂,但這場危機的源頭——房地產業的困境遠未擺脫。
危機發生後,從南加州到佛羅裏達到底特律,幾乎每個街區都有已經喪失贖回權的空房子。投資者發現,他們受到的打擊是雙重的,除了房產價值遠低於其在銀行的負債,在狂熱年代從花旗銀行購買的大量與房地產相關的債券和股票,恰恰是要依靠美國房地產投機商的抵押貸款來償還,市政預算連同他們的養老計劃都已經被這些債券所吞噬。而就在眼下,美國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如今已成“最大的破產城市”。
雖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呈現出一枝獨秀的豔麗,但全球性的房地產流金歲月已經終結,用穆迪的一名董事的話說,自然的法則已經顛覆性地改變,你很難說清楚明天會發生什麼,如果仍沿用過來的經驗來推測未來,就像用觀察南極洲100年的天氣來測算夏威夷的天氣一樣。
一個時代已經結束,還債的時刻已經來臨。曾幾何時,郊外、海濱的大別墅,讓房屋所有者從房子的溢價中獲得數百億美元的財富增值,他們利用抵押貸款的再融資,左右手互倒,可以從房產的溢價中提現,財富的增值為他們買豪車、遊艇的奢侈型消費提供了資金,而消費的上升遠遠超過他們可支配的收入。當潮水退去,許多地方的房價呈現自由落體的瀑布式下跌,許多行業的滅頂之災就像遠古時代讓恐龍滅絕的極端天氣一樣,往昔的財富像夢一樣幻滅。高杠杆曾成就並改變了許多歐美人,但最終也害了他們,一場超級泡沫終結後,就像一場龍卷風襲擊了停車場,留下一片狼藉和驚恐。
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最近都申請破產,其個人赤字高達700萬美元。其最大投資失誤,是在2007年以870萬美元在曼哈頓購置的房產不久後跌價40%。一個經濟學教主,居然在泡沫破滅前的最高點購置豪宅,一如在48元高高的山岡上買進中石油股票。
與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正向“去杠杆”不同,美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主要是以逆向“去杠杆”為主。美聯儲可以拯救“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但是,美聯儲卻無法跑到市場上去買房子,來直接推升房價;美聯儲雖然可以直接購買房地產抵押支持貸款(MBS),但卻無法直接向居民貸款。
而那些向居民發放貸款的金融企業,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現在對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發放標準,比次貸危機之前要嚴格很多,那些不符合信用資質的貸款人,現在根本難以從銀行貸到款去買房。
一邊是華爾街已經被複活的資本市場,一邊是美國居民資產負債表的“去杠杆化”。這一對比,所反映的現實是,美國可以相對輕鬆地拯救華爾街,但卻難以拯救其居民。
這正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根本原因所在。不過,由於美元世界霸權的存在,美國還可以依靠其他國家來“安撫”居民,其方式就是通過外國廉價產品的輸入,為美國居民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麼說,美國拯救華爾街,中國拯救美國人民!
房地產不創新高,美元就無法強勢反轉
現在,美國正多管齊下,試圖讓房地產業盡快複蘇。
美國已經將房地美與房利美公司國有化了,這兩個公司有5萬多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獨占鼇頭。
除此之外,美聯儲還有幾個重頭舉措。一個辦法是繼續購買MBS,QE3的內容是每個月購買400億美元的MBS,這一購買至少將持續到2014年,沒有上限。據經濟學者們估計,這相當於美聯儲每個月為每戶美國家庭發放500美元的補貼。
其次是美聯儲通過扭轉操作,壓低長期貸款利率。因為購房者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15年與30年的長期利率,壓低長期利率,有利於降低購房成本。這就是購買長期國債,賣出短期國債,也就是所謂扭轉操作的目的。
此外,美國還放寬房地產再融資的限製,鼓勵居民通過房地產價格的小幅上漲,進行房地產相關投資。美聯儲已經顯示出不複蘇美國房地產市場誓不罷休的決心。
而從美國近期的房地產走勢來看,這種努力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美國的平均房價2012年全年呈現出溫和的上漲態勢,不過,美國房屋價格要突破2006年的高點,難度是非常大的。
炒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要看看籌碼圖,美國房地產的籌碼圖,2007年附近,就像是一座山。因此,盡管美聯儲顯示出將極力托起房地產市場的姿態,但作用一直不明顯。美國房價要越過曆史高點,也就是2006年7月那條厚實的房地產市場籌碼交換地帶,真是難上加難。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在經過將近8年的瘋狂發展之後,整體上而言已經供大於求。如果美國房地產一直不複蘇,那麼美國居民資產負債表的“去杠杆化”過程,就無法逆轉,美國人就要存款,而不敢消費。
國內外一些學者,從2011年開始,就預測美元反轉;2011年不靈,2012年又預測。就是沒有看到,美國房地產的泡沫,其危害遠遠超過房地產本身。更有學者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走出穀底,而中國經濟剛剛進入穀底,這也是沒有看清楚美國經濟的實質。
這些觀點,造成中國不明真相的資本外逃,美國人在基準利率接近於零的情況下,笑納這些廉價資本的湧入。真是可歎可惜!
房地產問題,不僅從政治層麵阻礙了強勢美元政策的實施,更從經濟層麵上阻礙了強勢美元的實施。從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金融戰略曆史來看,美國從來沒有在居民資產負債表處於嚴重的“去杠杆”時期,實施過強勢美元。1980—1985年的強勢美元政策時期,以及1995—2001年的強勢美元政策時期,其居民的資產都一直保持著正增長。
次貸危機讓居民的資產一度回落20%以上,其嚴重程度遠超曆史上的任何一次。截止到2013年1月,通過股票市場的一倍左右的上漲幅度,美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有了一定程度的修複,但是距離其危機前的高點,仍然有15%左右的距離。
看不到希望的製造業複興迷夢
2003年1月28日,中國企業萬向集團宣布,成功地收購了美國電池製造商A123公司,這一屢屢節外生枝的收購,終於畫上了句號。
A123公司是世界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研發和製造的鼻祖,在這一領域具有多項世界級技術專利。它更是奧巴馬在第一任期內欽點的幾個新能源產業的明星,多次得到美國政府的補貼。
美國新能源產業的明星A123公司的命運,就像一滴水,折射出美國新能源產業這個大海的尷尬之處。本來奧巴馬政府是希望用新能源產業,來重振美國經濟,並壓製中國、歐元區等力量的挑戰。但是,這似乎是一個不成功的方向。
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正式就任美國新總統。當時,最能感受到奧巴馬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影響的,恐怕是中國的股民:當時的中國股票市場,一些新能源相關股票開始被炒作,許多股票短期連續上漲,甚至連續漲停,這些股票被股評人士稱作是“奧巴馬概念股”,它們涉及節能電池、核能、風能、太陽能、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低碳經濟等一係列概念。
在太平洋西岸掀起的這場“奧巴馬概念股”風暴,源頭是太平洋東岸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的新能源戰略。在奧巴馬第一任期之初,其政策的重點方向之一,是希望能夠讓新能源產業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就如同20世紀90年代網絡經濟讓克林頓政府的8年成為戰後美國經濟最好的8年一樣。
奧巴馬在競選時承諾:在未來10年,通過投入1 500億美元進行新能源開發;對電網改造投入110億美元;對先進電池技術投入20億美元;使節約的能源超過從中東和委內瑞拉的石油進口量;對住房的季節適應性改造投入50億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萬輛油電混合動力車,並用3億美元支持各州縣采購混合動力車;保證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到2012年占美國發電總量的10%,到2025年占25%。奧巴馬表示,這些都能實現的話,就可以為美國創造500萬個新工作崗位。
5年左右增加500萬個就業崗位,這是個什麼概念?
2013年,美國的就業人口大概是1.41億,增加500萬個就業崗位,相當於就業率增加3.5%左右。
而2013年1月,美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是7.9%,如果從2008年算起,並且奧巴馬的計劃如願實現的話,美國的失業率就會降低到4%左右。這個失業率水平,相當於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經暗示,隻要美國失業率水平降低到6.5%一線,就可以提升利率,搞強勢美元,更不要談4%的失業率了。
但是,4年過去了,奧巴馬的新能源產業進展卻讓人大失所望。
目前,在太陽能、風能利用上,美國落後於西歐;在新能源電池以及關鍵設備方麵,落後於日本;而在新能源設備製造方麵,則不敵中國。
美國當初根據新能源發展規劃所扶持的幾家新能源企業,則紛紛破產,其中就包括A123公司。新能源產業的革命,在美國目前仍然看不到曙光。
美國新能源產業的尷尬局麵,再次證明美國重振製造業的艱難。
現在,美國的新能源產業,已經不是領跑者,而是被逼無奈的跟跑者。這一點,從2013年2月12日晚,奧巴馬在他的國情谘文中的無奈表態上就可見一斑。他對新能源產業已經完全沒有了第一任期時的豪情,而隻是表示:
隻要中國等國家繼續全力開發清潔能源,我們也要繼續。
在2013年的國情谘文中,奧巴馬仍然像5年前一樣,呼籲美國人重振製造業。他宣布新建3個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在這裏將與國防部和能源部合作,把被全球化大潮拋在身後的地區,重新打造成全球高技術產業中心”。他還呼籲國會迅速行動,在全國創設15個製造業創新中心,確保由美國來孕育下一場製造業革命。
美國真的能夠重振製造業嗎?至少目前,看不到曙光。但是,如果沒有內部製造業為美國龐大的金融業資產提供利潤來源支撐的話,美國金融帝國的輸血路徑,就隻能更加依靠外部世界,就隻能更加依靠金融掠奪。
也是因此,美國在國內進行金融大對決的各種戰略準備的同時,對外也同時展開了布局。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布局方向,就是對歐元區與中國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