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美國對歐元區的政治、經濟布局(1 / 3)

歐元的出現,最大的意義是給其他國家提供了一種可以替代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這種替代作用,擠壓了美國資本的國際循環空間,第一次給美國的資本創造特權,上了一個枷鎖。

它的另外一個致命的地方,在於幹擾了美國30多年以來對全球資本流動的全麵操控能力,美國必須擔心的一點是,如果強勢美元引起了各國資產泡沫的破滅,歐元會不會在美國之前下山摘桃子,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從以上兩點來看,美元與歐元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美國順水推舟引爆了希臘危機

高盛陰謀,其實是一個邏輯不清的流言

把時針撥回到2001年,當希臘靠著高盛的木馬進入歐元區這座特洛伊之城後,債務的陰霾逐漸在這座諸神之國上空顯現,歐元區原本堅不可摧的財政防線開始失去往日的光鮮,搖搖欲墜。希臘從高盛處獲得的秘密貸款從一開始就是個代價巨大的錯誤。

在2005年接管希臘債務管理局的斯佩羅斯?帕潘尼克勞(Spyros Papanicolaou)說:“在2001年這筆交易達成的當天,高盛就從這筆交易中獲利約6億歐元。在這筆交易中,高盛通過衍生品的設計偽裝了這筆貸款,並說服希臘不要將其透露給高盛的競爭對手。自那時起,這場交易的代價幾乎翻倍,達到51億歐元。”

美國《彭博市場》2012年3月6日,回首希臘債務危機的前因後果時,再次把目光鎖定到了高盛頭上,報道了高盛陰謀的一個新版本。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風險策略顧問塞提亞吉特?戴斯對《彭博市場》表示:“這些交易的結構非常複雜,高盛在確保自身利益時冷酷無情,不過這是它們這類機構的DNA的一部分。”

真的是高盛陰謀引爆了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嗎?其實不然,高盛與希臘的這筆交易,隻是希臘所參與的眾多衍生品交易中的一例而已,而希臘政府在這個交易上的損失,不過50億歐元左右,這與希臘2 600多億歐元的龐大債務相比,微不足道。

希臘的現任和前任政府官員都表示,外界實屬過度擔憂。他們指出,交易執行的時候,希臘已是歐元區成員國,而該國加入歐元區的申請是以1999年的統計資料為基礎的。官員們還表示,這筆交易的規模也不足以對希臘的赤字產生明顯影響。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並非什麼高盛的“特洛伊木馬”,更不是什麼陰謀設計,從根本上而言,它是希臘缺乏高盛公司所有的那種美元資本無限創造平台的支撐而導致的。而希臘與高盛簽訂的衍生工具,也是一個公平的協議,隻是希臘沒有那個能力將它玩到底而已。

新情況需要新辦法

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就經常通過高盛發國債融資,以彌補財政開支赤字。不過,那時候,希臘發行國債是以自己的貨幣德拉馬克為麵值的,其他國家要買,就得換了德拉馬克來買,還債就不是問題,大不了就印點貨幣,雖然這會導致本幣貶值。

到1999年1月1日,歐共體12個核心成員國當中,11個國家都加入了歐元區。唯有希臘條件不夠,《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歐元區成員國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區內各國都必須將年度財政赤字控製在GDP的3%以下;二是,各成員國必須將國債占GDP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下。

經過一番勒緊褲腰帶,2001年1月1日,希臘終於加入了歐元區。不過,那個時候,歐元還沒有正式流通,希臘還在用德拉馬克,與虛擬的歐元固定掛鉤。歐元正式流通的日子定在了一年之後,也就是2002年1月1日。

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與希臘的財政收入情況,2001年,希臘可以發行90億歐元的國債。

老規矩,希臘找到了自己的老夥伴高盛公司。這是一筆大買賣。不過新問題來了,德拉馬克一年之後就要退出流通,自然不能像以往那樣,用德拉馬克來發行國債,用歐元吧,當時的歐元還沒有正式流通,很不方便。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高盛建議希臘以美元和日元麵值來發債(實際上是美元),日後還債自然也要用美元,高盛負責承銷,實際是自己買了。這樣一來,這筆債不論對高盛還是對希臘,都存在著彙率風險。因為還債付息日期,要延續到2019年。要是美元跌了,高盛就吃虧;要是歐元跌了,希臘就吃虧。

怎麼辦?高盛想出了一個當時看起來很公平的方案。那就是彙率互換合約,來對衝雙方的風險。本來,歐元升值了,高盛是要吃虧的,當然希臘就會獲益,因為希臘可以用更少的歐元,來還本付息。如何對衝這個風險?於是合約就規定,歐元升值的話,希臘要補償高盛一筆錢。同理,歐元貶值的話,高盛就要補償希臘一筆錢,補償大概是一年結算一次。

那麼,這個合約公平與否的關鍵因素,就取決於其所采納的約定彙率。如果未來的彙率變化是圍繞著約定彙率上下均衡波動的話,那麼雙方都會鎖定風險,誰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以上就是這筆協議的大致情況。當然,由於高盛與希臘都對這一合約保密,媒體報道有各種版本,內容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報道,那筆協議其實是關於貸款的而非國債;也有的說,其實協議金額沒有那麼多,隻有28億美元。不過,它們的實質內容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用利率衍生品互換合約,進行風險對衝,當然,你也可以叫它對賭。

這個合約太誘人,希臘無法拒絕

而魔鬼就出在這個約定彙率的確認上。

2001年是美國冷戰後實力巔峰時代。當然,這一點也是10年後人們才知曉的。當時,克林頓的新經濟革命,讓美國經過了戰後少有的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世界都認為美國將進一步拉開與其他國家的距離,巔峰之後還有巔峰,美國曆史學家福山甚至寫了一本書,叫作《曆史的終結》,認為人類社會的形態,將終結於美國模式,也就是“華盛頓共識”。

那個時候,“9·11事件”沒有發生,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也沒發生,中國還在苦苦地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奔波。

雖然美元指數已經連續6年上升,但距離1985年的高點還遠,似乎沒有理由預測美元會貶值。更何況,當時的歐元還沒有正式流通,許多外彙交易商都在小心翼翼地觀望,盤算一旦歐元正式流通,要配置多少歐元,很多人認為,歐元命運可能不會太好。

因此,即使是以當時歐元兌美元1∶0.9的彙率作為約定彙率,這個合約看起來都是公平的,實際上後來有半年多時間,歐元兌美元,在1∶0.82附近徘徊。當時,誰能確定這就是曆史低點呢?

讓希臘政府驚掉下巴的是,高盛開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是難以想象的誘人條件,那就是以1∶1的彙率,而不是1∶0.9的彙率,作為合約的約定彙率。

也就是說,今後若歐元對美元彙率低於1∶1的話,高盛就向希臘政府支付賠償;若高於這個彙率的話,希臘就要向高盛支付賠償。合約立即生效!合約簽署時,實際彙率是1∶0.9,低於1∶1,高盛就立即向希臘政府支付了10億歐元的賠償。

這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於是,希臘通過這個彙率互換合約,發行了90億歐元的國債,實際卻拿到了100億歐元,那10億歐元是高盛的賠償。希臘很自然地拿這10億歐元當作是財政收入,這就是“高盛替希臘做假賬”一說的由來。實際上,是希臘政府介入了金融衍生品交易。

彙率衍生品交易,從本質上而言,是對衝風險的行為。交易不必向歐盟和歐元監管機構報告。更何況,高盛還與希臘政府簽訂了保密協議。

在2002年6月之前,希臘政府從這筆交易中一直都是賺錢的。從希臘政府的角度考慮,未來如果歐元升值的話,大不了把從高盛那裏獲得的錢再還回去就是。彙率本來就是上下波動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2002年6月之後,美元開始了長達10年的下跌過程,更沒有想到後來歐元兌美元的彙率,能夠上漲整整一倍!

希臘突然發現,自己沒有能力玩到底

2002年6月,歐元對美元超過了1∶1。這意味著希臘開始向高盛支付賠償,2003年2月左右,歐元對美元,上升到1∶1.1,這意味著希臘政府要向高盛支付10億歐元。

如果歐元此時扭頭向下的話,那麼希臘基本沒什麼損失。但若歐元對美元長時間保持在高價位上,希臘就會隔一段時間向高盛支付一筆賠償。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讓希臘更絕望的是,歐元兌美元沒有向下,也沒有盤整,而是繼續向上突破。2004年上升到1∶1.3左右。

這下希臘就慘了。希臘就不得不不斷地向高盛支付賠償金,最終高盛通過這筆交易,連同手續費,一共獲得了51億歐元的利潤。

不過,盡管希臘很快輸了錢,但這其實也隻是暫時的,因為這個合約期限是到2019年。誰能保證2004年之後,歐元兌美元不會再次跌到1∶1以下呢?

事實上,希臘政府也是這麼想的。因此,2004年前後,它們要求把這個合約時間再延長一些,高盛答應了,合約其他條款不變,時間延續到了2037年,也就是說希臘實際上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贏回損失的。

不過,隨著歐元的繼續升值,希臘頂不住了。2005年,歐元兌美元就接近了1∶1.4,比2001年升值了50%。這意味著,希臘一年就要賠給高盛近30億歐元,一共已經賠償高盛50億歐元,希臘政府沒有那麼多錢來繼續支撐這個合約了。

於是,2005年8月,希臘要求重置合約。此時,高盛公司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又拿了一筆費用,將這個合約轉給了希臘政府控股的希臘國民銀行。高盛此舉,等於是變相終止了這個合約。

當然,從理論上而言,希臘政府在2005年8月之後,還會繼續向希臘國民銀行賠償。2008年,希臘國民銀行又在高盛安排的一項交易中,將這一掉期產品轉移給了一家特殊目的公司。有人猜測,這個特殊目的公司,很可能與希臘政府有關,從而讓希臘政府的這筆彙率互換衍生品交易,不再給希臘造成損失。

希臘“一錯再錯”,美國抓住了機會

雖然說,希臘輸在了對中期美元與歐元走勢預測的失敗上,但如果希臘政府有足夠的資金,將這場對賭堅持到2037年,誰贏誰輸還真說不定。至於高盛為這筆債務從德國銀行那裏購買10億歐元的CDS,也無可厚非,高盛是為了防止希臘的這筆債務違約而買。

問題在於希臘自身,它先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後又過於悲觀,導致中途退出賭局,完全失去了扳回的機會。這已經是錯誤。但接下來,希臘不是糾正錯誤,而是以更多的錯誤,來掩飾這個錯誤。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為了粉飾債務狀況,希臘不得不製造更多的貨幣掉期交易、彙率掉期交易、債券利率互換交易等,其對手大部分都是美國金融機構。從2001到2002年,希臘又與其他金融機構簽訂了類似的衍生品交易,有的與彙率掛鉤,有的與國債收益掛鉤,有的與通貨膨脹率掛鉤。

希臘還有意隱瞞了其國債發售與金融衍生品掛鉤的秘密,從而讓歐元區的金融機構,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銀行,對希臘國債的風險評估結果遠遠低於實際風險。這讓這些機構對希臘國債收取了太低的保險費。也就是說,以與風險極不對等的低價格,出售了名義價值為數十億歐元的CDS。這些金融機構因此而被希臘綁上了連環船。

過多的金融衍生品,放大了希臘的借債能力,在係統性風險沒有發生時,這些以金融衍生品支撐的債務,被掩飾成了希臘的財政收入,使得希臘能夠瞞天過海,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比如與高盛的那筆交易,當希臘從高盛那裏拿到10億歐元的賠付後,這筆錢就算到了財政收入上,希臘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多花10億歐元,而仍然符合歐元條約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