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旦發生了希臘所無法控製的係統性風險,比如次貸危機導致的美元大貶值、歐元大升值、債券收益大幅度下跌等,希臘就會以成倍的代價,輸掉金融衍生品合約,使得財政問題突然惡化,短期財政赤字,甚至會在一夜之間數倍地上漲。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讓歐元兌美元達到了一個曆史高點,當年年底,1歐元兌換1.6美元。這是2001年的希臘人恐怕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如果高盛的那筆合約依然有效的話,2008年,希臘一年就得向高盛賠付60億歐元,相當於其GDP 2 500億歐元的2.4%左右!
雖然這筆合約已經不了了之,但是,其他類似的衍生品合約的存在,還是觸發了希臘的債務問題。2009年10月初,希臘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
希臘再次過高估計了自己做假賬的能力,終於頂不住而自爆了。
對當時正陷入次貸危機旋渦中的美國資本來說,希臘的消息真是“天上掉下了個林妹妹”,在這之前,美國輿論已經預熱炒了一次迪拜債務危機,但是,迪拜太小,根本不能轉移世界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注意力,以及全球資本從美國的逃離,美元指數在2009年10月左右,已經快觸及曆史低點72附近。
現在,機會來了。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立即出手。即便迪拜危機在希臘自爆之後,又在11月曝出更大的虧空內幕,它也好像不受關注,沒有什麼人再理睬了。
一連串以希臘為主角的大事件,成為針對歐元的“定向爆破”,最終讓希臘債務危機演變成了歐元區債務危機。
2009年12月8日,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為“BBB+”,前景展望為負麵,這是希臘主權信用級別在過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級以下。
2010年4月27日,標準普爾再次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從BBB+降為BB+,發展前景負麵,信用評級已降為垃圾級。此外,標準普爾還下調了希臘國民銀行、歐元銀行、阿爾法銀行和比雷埃夫斯銀行的信用評級。
2011年6月1日,還沒有走出債務重組陰霾的希臘再遭重創,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宣布,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大幅調低3級,從B1再次下調至Caa1的垃圾級。
2012年2月22日,惠譽宣布,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由“CCC”下調至“C”,“C”評級是惠譽評級係統中垃圾級的第11等,也就是最垃圾級。這也意味著希臘將在短期內違約。
接近3 000億歐元的希臘債務,80%以上為歐元區成員國的金融機構所持有,最大的是法國。隨著希臘危機的引爆,那些因為次貸危機從美國逃亡歐元區的資金,再次開始大逃亡,從歐元區又逃向美元。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歐元開始大跳水,而美元則開始了一個強勁的反彈周期。
軟硬兩手,試圖分裂歐元
希臘危機背後的歐元先天缺陷
在賭場裏,誰鐵定會贏?
答案是賭本無限的人鐵定會贏。比如一個人去賭場賭博,下1美元,如果輸了,第二次就可以下2美元,如果輸了,第三次再下4美元。一直無限下去,假設這個賭徒的賭本是無限多的話,那麼隻要他贏了最後一把,就等於他全贏了。
從根本上來說,希臘的問題出在它不自量力地與美國金融機構展開了對賭,在金融對賭方麵,最終取勝的關鍵,不在於賭技如何,而在於資本的大小。
希臘的賭本相對於高盛這樣的金融公司來說,是太小了。希臘一年的GDP不過2 500億歐元左右,不及高盛公司總資產的五分之一,更何況高盛是背靠擁有世界美元資本無限創造能力的美國,可以隨時以極大的杠杆融資,調動上萬億資金。相對於彈丸小國希臘,高盛就是那個賭本無限的人。
一個問題來了。
希臘所依靠的世界第二大貨幣歐元,為什麼沒有美元那樣的資本無限創造能力?答案就在於歐元區的一個先天缺陷。
看了下頁兩張圖表,人們難免會驚訝。因為不論是從債務與GDP的比值,以及財政赤字的平均規模來看,歐元區都不應該出現債務危機。出現債務危機的應該是日本、英國與美國,最後才會輪到歐元區。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歐元區出了債務危機?這是因為歐元區有一個美、日、英等國家都沒有的問題:貨幣統一,但是財政卻不統一。
在財政與貨幣權力統一的美國,美國財政部是唯一的國債發行機構,而州政府是無權發行國債的。但是在歐元區,我們看到的情況卻相反,歐元區並沒有一個發行歐元債券的統一財政機構,而是由各成員國分別擁有發債權。
這就相當於讓美國各個州發行美國國債,而且各個州隻對自己發行的國債負責。如果這樣的話,美國有些州就會發不出去國債,因為有些州的債務負擔已經十分嚴重,甚至已經接近破產邊緣,其結果就是,這些州必然會遭遇今天希臘等歐元區問題成員國同樣的債務問題。
政府赤字
數據: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政府債務
數據: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貨幣統一而財政不統一,使得希臘雖然用了歐元,但是它的實際貨幣發行能力,也就是印鈔票的能力,卻隻能與自己的經濟實力相匹配,由於受到《穩定與增長公約》非常明確的約束,希臘央行的印鈔能力,也隻取決於希臘非常弱小的國債發行能力。
歐元區雖然已經破除了物理邊界,但是銀行與金融機構仍然存在國家屬性,比如希臘國民銀行就是希臘政府控股的,其他國家的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都存在著相同的情況,更何況各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中央銀行,來調節自己的貨幣政策。
歐元區的這種情況,十分類似於20世紀80年代裏根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前,美國金融業的狀況。當時的法規禁止銀行大規模地跨州經營,因此資本流動效率相對比較低。
今天的歐元區其實也是如此,由於金融機構實際上存在以國家行政單位為無形邊界的條塊分割,歐元區的資金流動效率,遠遠比不上美國。實際上,歐元區各成員國與倫敦金融城之間的資本流動,其效率也比成員國之間的資本流動效率要高。
也就是說,歐元區貨幣統一,政治、財政不統一的情況,不僅遏製了歐元作為世界第二大儲備貨幣的資本創造能力,同樣也阻礙了歐元資本流動的效率。同樣規模的基礎貨幣,在美國可以支撐更大規模的資本市場融資,而在歐元區,支撐的融資規模要小很多。
這就相當於兩個不同級別的魔術師,美國人可以用9個蓋子蓋18個茶壺,而歐元區的9個蓋子,隻能蓋12個茶壺。
也正是因為如此,法國與德國強烈推動歐元區搞銀行聯盟,實際是要破除歐元區的資本流動低效的問題。
第一目標是分裂歐元
我記得在歐元區成立之初的幾年,市場上存在一種普遍看法,認為希臘人的行事方式與德國人相仿。然而很少有證據能夠證明,歐元區南部國家在采用歐元之後,其行為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
但文化與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能否輕易改變還不得而知。如基蘭?凱利上周指出的那樣:“……如果我生在一個這樣的國家(希臘),我會覺得很難將自己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德國式的高稅收、高資本積累、辛勤工作的方式。周圍就是沒有這樣的氛圍。”
這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第N次從文化的角度,論證歐元必敗。
此前與此後,這位已經退休的曾經的美聯儲掌門人,多次放出話來,他認為歐元區注定失敗,並走向分裂,其原因在於南北歐文化差異過大,導致北歐持續補貼南歐的過度消費。因此,合理的情況是歐元區按照文化相似性,分裂成幾個部分 ,“把幾個國家的貨幣合而為一的前提是文化相似,如德國、荷蘭和奧地利”。
格林斯潘不是唯一認為歐元要分裂的美國經濟界人物。
這個唱衰歐元的美國有影響人士的名單拉出來的話,是相當之長。金融大鱷索羅斯,股神巴菲特,與巴菲特、索羅斯齊名的投資大師羅傑斯,美國最新銳經濟學代表人物保羅?克魯格曼,準確預測過美國次貸危機的宏觀經濟大師“末日博士”魯比尼,等等。
他們一直對歐元十分悲觀。魯比尼博士2012年5月在媒體上發表的一個觀點,可以代表這串名單上所有人的想法:
歐元區不會在今年瓦解,但如果以未來三到五年而言,可能會有一些歐元區國家最後決定離開歐元區,最終導致歐元區瓦解發生。並非隻有希臘,還有許多歐元區國家未來幾年內必須被迫整頓公共與民間債務,預期終將有一個以上的國家離開歐元區。如果隻是小小的希臘退出,還能掌控大局。但如果是意大利或西班牙退出,實際上就是歐元區瓦解。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極大。
對高手而言,對手的任何一個錯誤,都要將之無限放大,從而可以獲得最大的打擊效果。
希臘債務危機引起了連鎖反應,演變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之後,讓歐元分裂瓦解,就成了美國對歐元區的第一戰略目標。
不過,這樣的戰略目標,美國政府是不能直接說出來的,像格林斯潘這樣的前美聯儲高官,提出文化決定論的學術觀點,已經算是比較露骨的了。
這不是什麼陰謀論,而是陽謀,是國家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換作任何一個國家,處於今天美國的位置,恐怕都會這麼去考慮。
正如在本書第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樣,歐元對美元利益的挑戰所在,首先就在於歐元流通與貿易結算自身,用歐元的國家越多,就意味著美元金融寄生的世界鏈條,被擠壓得越小,美國資本的利益就必然受到損害。
美國精英出的是一個餿主意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拯救歐元呢?毫無疑問,答案是歐洲央行大規模購買政府債券,同時宣布容忍通脹率有所上升。即使推出這些措施,歐洲大部分地區可能依然要麵臨長達好幾年的高失業率,但至少那是一條可以預見的複蘇路線。
這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為歐元區債務危機出的主意。 這個主意,其實反映了美國分裂歐元的一個戰略路徑。那就是要讓歐元區犯下一個更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目前看來,很可能是歐元區在沒有財政統一的情況下,大規模發行歐元債券。
克魯格曼沒有明說直接發行歐元債券,而是讓歐洲央行出麵購買政府債券,實際上是讓歐洲央行為所有國家的債券提供信用擔保,這就相當於變相的歐元債券。而美國“末日博士”魯比尼就更直接一些,他在2012年6月28日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指出:“若歐盟各國領袖無法就發行歐元債券達成共識,歐債危機將會加劇。”
而美國對歐元區成員國不同國家的債務問題連續定向爆破,則在實際行動上逼迫歐元區早日發行歐元債券。我們以希臘等歐元區問題國家為例,來看看美國的行動是如何指向歐元區統一債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