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臘債務問題惡化之後,希臘的國債已經發不出去了。2011年9月,希臘1年期的國債收益率一度高達104%左右,也就是說當時買入100歐元的希臘國債,一年後可能得到200歐元,但利潤與風險是共存的,這個收益率同時也意味著一年後,100歐元麵值的希臘國債將可能一分錢都收不回來。因為希臘財政可能破產。
這種情況對希臘經濟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陷於經濟困境中的希臘,更需要資金來刺激經濟發展,才能減輕其債務負擔,從而最終擺脫債務危機,但是如此高昂的發債成本,讓希臘要麼籌不到錢,要麼即使籌到了錢,也無法用來發展經濟。很難想象,希臘什麼樣的產業能夠一年產生100%的利潤,讓其能夠支付發債的成本?
希臘之外的歐元區其他國家,債務問題雖然比希臘小,但一樣麵臨著同樣性質的問題。債務問題的出現,讓其資金籌集成本大幅度攀升,這反過來則會壓抑其經濟複蘇,從而進一步惡化其債務或金融問題。
不過,德國的發債成本就很低,2012年6月,德國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一度為負數。但德國本身財政狀況良好,並不依賴發債籌措資金。
越是需要資金的國家,越是籌款成本高昂,或者根本籌不到錢,而越是經濟情況好的國家,或越是不需要籌集資金的國家,反而越是容易籌到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與歐元區有關發行歐元統一債券的呼聲日高。
徹底分裂歐元的陷阱
表麵看來,發行統一的歐元債券是解決成員國債務危機的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統一的財政權,發行歐元債券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如果這樣來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話,歐元的先天性政治缺陷,將從一個腫瘤基因,迅速膨脹為一個毀滅歐元的巨大腫瘤。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財政統一的歐元債券,是美國以及一些隻顧眼前的歐元區國家,為歐元量身定做的致命陷阱。因為,在沒有財政權統一的情況下,若大規模發行歐元債券,將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債券將會找不到償還的人。
當前歐元區成員國是各自為政,發行各國的債券。希臘發行希臘記名的國債,希臘以後要償還這個債券的本金與利息;德國發行德國記名的國債,以後負責德國國債本金與利息的償付。
統一的歐元債券,則是分不出哪個債券是德國發行的,哪個是希臘發行的。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就發行歐元債券的話,那麼這些歐元債券到期之後,到底由誰來償付本金與利息?
這就必然需要一個統一的歐元區財政機構,來負責這一償還。但是這一機構並不容易設立,因為財政權不僅僅是設立一個歐元區財政聯盟機構那麼簡單。財政權是建立在稅收之上的,這就意味著歐元區成員國還要上交稅收權,也就是一個具有聯盟性質的稅收機構。
而這又會觸及另外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如果成員國的民眾向一個統一的財政機構交稅,而不是向各國交稅的話,那麼就會麵臨著稅率的統一與福利統一的問題,稅率統一可能還好辦一些,但是福利統一,在短時期內,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福利的統一,真正意味著歐元區的富裕國家的民眾,必須用自己的錢來補貼相對窮一些國家的民眾。法國與德國以及北部歐元區國家的選民,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來換取歐元區的真正統一嗎?
在短時期內,這是非常難的。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那麼,歐元債券本身,又將成為歐元的另一大致命衝擊,並很可能真正擊垮歐元。
搶回被歐元擠占的世界資本循環鏈條
歐元搶走了多少美元的地盤
憑借《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兩條透明的規定,以及歐元貨幣發行的精致條約,歐元一出世就氣勢驚人。
從2002年1月歐元正式流通開始,歐元兌美元一路上揚,從一開始的1歐元兌0.9美元,最後上升到2008年時的1歐元兌換1.6美元左右。
歐元的上升恰逢的是美元的一個新的貶值周期的剛開始之際,這可以說並非巧合。作為美國金融戰的老對手,歐元區應該對美元走勢的長周期有所了解,因此,歐元選在2002年正式全麵流通,可以說選擇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時機。
此後將近10年的美元貶值周期,給了歐元充分的時間,得以向美元那樣,在國際產業鏈條中沉澱。自啟動至今,歐元國際化10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歐元在世界外彙儲備中的比重日趨上升。
2002年,在各國公布的外彙儲備中,歐元的比重為18.3%,美元為71.1%;到2003年,歐元的比重上升至23.6%,美元降至67.5%;到2008年一季度,次貸危機爆發,歐元比重迅速上升達到26.8%,美元份額繼續下降為63%。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弗蘭克爾在2008年預言,在15年後,歐元將取代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幣。
直到歐債問題爆發,這個預測看起來都是靠譜的。到2009年9月,也就是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前夕,歐元的比例再度火箭般飆升,達到了27.978%,美元則急速下降到61.45%。
歐元區貿易平衡示意圖
數據來源: www.Tradingeconomic.com
從2002年開始,一直到2005年,歐元兌美元升值的同時,伴隨著歐元區的貿易順差。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前,歐元在兌美元繼續升值的同時,則出現了龐大的貿易逆差。
這說明,歐元開始像美元一樣,向外部世界出口自己的貨幣,換回商品。一個類似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資本流動模式,在歐元區逐漸成形。歐元區可以像美國一樣,享受世界其他國家的鑄幣稅了,這本來是美國的地盤。
將這個地盤重新要回來,打垮歐元讓它分裂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這個戰略風險太大的話,那就退而求其次,讓各國都知道歐元的問題很大,歐元資產沒有前途,大家還是來投資美元資產吧。這就是美國的算盤。
維持一個病懨懨的歐元
2012年12月18日,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上調了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將評級從“取舍性違約”上調了6級,達到“B-”級。這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首次上調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譽評級,而且一調就是6級。
然而,就在半個月之前,標普剛剛把希臘的信用評級降至“選擇性違約”,離最低的“債務違約”僅一步之遙。兩周後,標普的立場就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看起來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美國評級機構,為什麼在希臘財政狀況沒有出現好轉,GDP仍然在下降的時候,突然一反常態,將希臘的評級連升6級?
對此疑問,標普解釋說,這次調升是因為歐元區成員國讓希臘留在歐元區內的意願強烈,希臘政府鞏固公共財政和實施構造性改革的信心也很大。
標普給出的理由,讓人感歎。根據願望與信心,來對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進行評級,並一夜之間,連升6級。這種事情,還真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其實,標普的這個動作,體現出美國對於歐元區的破擊戰略存在著一個兩難之處。這個兩難之處就是,一方麵,美國盼望歐元區可以出現索羅斯等美國資本代言人所宣稱的 “解體”;另一方麵,美國資本又擔憂,美國出於解體歐元的戰略目的,對歐元進行的一係列金融破擊行為,反而會讓德國與法國得以“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舉借助美國的破擊戰略,讓希臘等問題成員國家不得不讓渡財政權,從而造成歐元區的財政聯盟,或者部分問題國家將財政權利部分上交,從而構成“部分”有效的財政聯盟。
對美元而言,一旦歐元區這樣的目標達成,將是最恐怖的噩夢了。
美國對歐元區的破擊戰略,固然讓美國的金融問題得以臨時掩飾,但是,如果代價是一個解決了財政聯盟的歐元的出現的話,那麼美國將得不償失,歐元將從此成為一個克服了先天軟肋的對手,美國的金融問題必將再次暴露,並再次成為世界焦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這條消息的話,就不難懂得美國資本的良苦居心了。
在德國與法國強力壓迫希臘上交財政權的關鍵時刻,在歐元區圍繞銀行聯盟這個曲線財政聯盟的通道,進行內部討價還價的關鍵時刻,希臘忽然得到了這樣一份主權信用等級連升6級的大禮。
不論標普公司的這個轉折有多突兀,然而,它帶來的結果就是,所有持有希臘債券的金融機構,都可以少為希臘債券進行減記了。與此同時,希臘也可以用小得多的代價,來取得歐元區以及IMF的經濟援助。
而如果沒有這份美國評級機構送來的“及時雨”,希臘將可能不得不拿出一份必須讓德國滿意的財政緊縮答卷。標普這麼縱容希臘,希臘的財政緊縮計劃,哪天再次“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這正是美國的目的,讓歐元區本來就難產的財政聯盟,將更加難產。如此一來,歐元的財政聯盟軟肋,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治愈,歐元將長期成為一個病懨懨的貨幣。
通過對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問題的攻擊,美國已經成功地把歐元的缺陷,在世界上做了一通廣告。大家都看著呢,隻要這點不克服,歐元的影響範圍,恐怕也就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擠出歐元,試圖修複美元資本的全球循環路徑
次貸危機的最重要外部原因,就是歐元對美元資本外部循環鏈條的擠壓,導致美元資本的大創造所產生的美元資本中的一部分,隻能在國內尋找財富依附,房地產泡沫因此而起。
美國的大金融戰略周期中的“泡沫固化”戰略,美元資本無限創造戰略,最終都需要通過美元資本的世界財富循環鏈條,才能發揮作用。
美國的金融戰爭的各種戰略好比是“毛”,美元資本的世界循環與財富依附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這個“皮”,美元資本的無限創造能力,就是一個自我泡沫膨脹的放大器,就會在本土造成衝天的資產泡沫或者通貨膨脹。
因此,從歐元手裏重新拿回被搶走的美元資本財富循環與依附的世界鏈條,是美元為接下來的大反轉,所進行的最重要的戰略準備。實際上,不管是分裂歐元,還是為歐元設置陷阱,還是炒作歐元的缺陷,其最終的戰略成果,都要落實到這一點上來。否則,分裂歐元又有什麼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分裂歐元的代價與風險太大的話,美國就有可能選擇維持一個病懨懨的歐元,美國評級機構一夜之間連續6個等級地上調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就是美國這一意圖的體現。
那麼,美國會如何判斷目前對歐元的戰略是否奏效了呢?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分量的變動。
自從歐債危機2009年10月爆發以來,歐元在各國公開的外彙儲備中的比例急速下降,2012年9月,歐元的比例為24.1%,與3年前相比,下降了將近4個百分點,掉到了大概10年前的水平。
不過,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比例的下降,不一定就意味著美元比例的同比上升。歐元下降的地盤也有可能為其他貨幣讓出了空間。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可能性,與2009年9月相比,雖然歐元占國際儲備貨幣的比例下降了4個百分點,但美元卻上升了不到0.5個百分點,目前的比例是61.8%
那麼,美元打擊歐元戰略的成果,被誰摘去了?毫無疑問,在美國人眼裏,那就是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