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套利交易者的交易理論是通貨膨脹。他們借入美元,投機黃金、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及新興市場股票、房地產等。
但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單向投機方式本質上存在大規模平倉的巨大風險。一旦美元短期融資價格上升,平倉風險可立刻成為現實。
因此,一旦美聯儲提升利率,全球杠杆化的利差交易,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倉。投資者將大舉潰退,引發所有高風險資產(股票、大宗商品、新興市場資產類別及信貸工具)的崩盤,從而造成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
據估算,2010年,美元套利者從美國拆借資金在5000億美元左右,以保守10~20倍杠杆計算,這些倉位規模將達5萬億~10萬億美元。
2015年,即使這一拆借資金規模不變的話,一旦這些資金因為美聯儲提升利率,發生協同性平倉撤離,金融市場上的流動性也將極其緊缺。人們將看到全球金融市場的一片崩潰。
套利美元平倉,是美元提升利率對世界的第一波衝擊。在這之後,隨著美元進一步提升利率,將是美國之外的各國資產價格長期的大熊市,各國將不得不進行漫長的逆向“去杠杆化”過程。
新興經濟體可能遭遇失去的10年
美元強勢反轉衝擊最大的國家與地區,將是新興經濟體。經過美國將近7年的貨幣寬鬆政策的浸泡之後,新興經濟體國家普遍出現了資產價格泡沫,通貨膨脹壓力與經濟增長停滯並存。
這一點,與20世紀70年代,西歐國家因為美國長達10年的美元濫發政策,而出現的經濟大滯漲局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簡單看一下,從2012年底到2013年初全球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狀況。
南美最大經濟體巴西2012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9%,環比僅增0.6%,創下近年來的最低點,其中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環比下滑2%,國內家庭消費環比僅增長0.9%,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內需增長也出現疲態。2012年底,巴西貨幣雷亞爾兌美元已經累計貶值大約10%。
印度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速從二季度的5.5%下滑至5.3%。
俄羅斯2012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僅為2.9%,遠低於上一個季度的4%,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將為10年來最低水平。
阿根廷最近4年來,經曆了繼續超過20%的通貨膨脹,生活成本高企。由於通貨膨脹不斷惡化,教師和公務員等由政府支付的公職人員的工資水平也水漲船高,阿根廷各省政府的財政已經不堪重負。
截止到2013年3月,在5個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中,隻有中國的長期主權信用等級是AA-,其他幾個國家的主權信用等級,要比中國低幾個級別,都接近於垃圾級。
惠譽2013年初給予印度的主權信用評級為BBB-級,為“投資”級別中的最低一級,前景負麵。該機構在2013年1月警告稱,未來一至兩年內可能下調這一評級,進入垃圾級。
標準普爾公司2012年底,下調南非主權信用評級,由BBB+下調一檔至BBB,評級前景為“負麵”。標普認為,南非國內經常性罷工等社會緊張局勢將會削弱該國財政靈活性和經濟增長潛力。
巴西的主權信用評級為BBB級。
俄羅斯也為BBB級。
BBB級評級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已經比較重,資金成本會比較高,一旦美元利率提升,它們將有可能陷入債務危機。此外,越南、菲律賓、土耳其、羅馬尼亞、烏克蘭等新興市場國家也飽受“雙赤字”困擾。
更危險的是,以上這些新興經濟體的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都處於曆史高位,一些國家的股票市場甚至創出了曆史新高,一旦美元提升利率,必將引起資金從高位出逃,留下一地雞毛。
這裏以金磚國家中情況還屬於比較好的巴西為例,來看一下美元強勢反轉可能帶來的影響。2011年,巴西GDP規模首次超過英國,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之後,成為全球第6大經濟體。
截至2011年底,巴西外彙儲備餘額攀升到3 520億美元。但實際上,巴西是一個淨債務國,而且新世紀以來的10年中,其債務規模持續放大,在2010年第二季度,巴西其國際淨債務接近1萬億美元,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50%。
在外資的湧入下,巴西股票市場已經接近於2008年的高點,其位置相當於中國股票市場的6 000點。巴西房價1996—2010年平均上漲230%,2009年初以來,裏約熱內盧、聖保羅等城市房價上漲40%~80%,高端價格幾乎翻番。裏約熱內盧最貴的區Ipanema,房價均價已經漲到7 600~8 200美元/平方米。聖保羅最貴的區,房價均價已經漲到4 400~5 700美元/平方米。
目前,巴西靠著貿易順差,勉強維持著償債能力,一旦美元強勢反轉,大宗商品市場蕭條,巴西貿易順差消失,巴西的償債能力就會受到考驗,資本就可能出逃,巴西將可能因此麵臨資產泡沫破裂與債務雙重危機。
而如果這個美元反轉周期,像過去的兩個周期那樣,長達5年的話,巴西這樣的高負債國家,將可能會麵臨失去的5年,乃至失去的10年。
中國是最大的洗劫目標
差生花旗泄露了美國對中國的金融戰略秘密
當然,美國金融戰略最大的目標,是世界工廠——中國。那麼,美國要如何洗劫中國?我們不妨再看一次本書第二章所提到的那個到中國旅遊的美國人的故事:
2008年,一個美國人到中國旅遊,用20萬美元換134萬人民幣,100萬買一單身公寓,34萬吃喝玩樂。2012年,要回去時房子漲了,賣了200萬,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到6.3∶1,200萬人民幣換回31萬美元。美國人白玩中國4年還倒掙11萬美元,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這個回去的美國人,如果想再來一次中國夢幻之旅的話,該怎麼辦?那就是在他再次來中國之前,讓人民幣大貶值一次,然後,在人民幣低點附近,再次到中國來購買資產,吃喝玩樂。
如果這個美國人,換成了數萬億美元的美國資本,那就是美國對中國的一次成功的金融搶劫。那麼,美聯儲到底有沒有在計劃這樣一場針對中國的金融搶劫呢?
當然,任何人不可能從美聯儲的會議記錄裏找到這樣的文字。不過,美聯儲的第五輪金融機構壓力測試,卻依然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2012年10月16日晚間消息,花旗集團突然宣布,帶領該行渡過2008年金融危機及之後的動蕩歲月的首席執行官潘偉迪已經辭職,即刻生效,他還將退出花旗董事會。
潘偉迪出生於印度,是印度裔美國夢的典範。他16歲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加入摩根士丹利。2005年潘偉迪辭職並籌建了基金Old Lane Parners LP。後來,花旗收購了這家對衝基金,並任命他為投資銀行和另類投資部門的負責人。2007年12月11日,花旗集團宣布,任命潘偉迪出任集團首席執行官。
潘偉迪為什麼突然辭職?有人認為是花旗公司財報不好所導致,不過,這並非真正的原因,潘偉迪辭職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讓美聯儲滿意。
到底怎麼讓美聯儲不滿意了?那就是潘偉迪沒有收縮在亞洲的業務。花旗集團在潘偉迪任內,大力擴展了在亞洲地區的業務。根據《彭博市場》的數據顯示,花旗集團在亞洲商業銀行和貿易的總資產可能將近3 560億美元。
但是,第五輪壓力測試最壞情景的項目設置中,則增加了一個重大的外部條件,那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亞洲也將放緩。
這意味著花旗必須收縮在中國以及亞洲的業務,並為亞洲的資產準備更多的資本金,否則的話,花旗將不能通過美聯儲的壓力測試。這必然要否定潘偉迪的路線。
花旗的故事,至少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一是,美聯儲認為中國因素與美國所假設的美國經濟最壞的情形密切相關;二是,美國金融機構應該收縮在中國以及亞洲的業務。
那麼“中國經濟放緩”與美國經濟出現資產價格崩潰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存在兩種假設。
一是中國主動影響美國。但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總量是中國的將近2倍,按道理說,中國經濟不好,是不會讓美國出現資產價格崩潰的情形的。相反,如果中國經濟真的放緩的話,資本會逃離中國進入美國,從而推升美國資產價格。因此,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
那麼,隻剩下另外一種可能了,那就是美國以“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方式,主動影響中國。
可能的路徑就是,美國強行提升利率,搞強勢美元,以刺破中國的資產泡沫,引導資本出逃,從而讓中國“經濟放緩”。
當然,“放緩”隻是個委婉的說法,美國真實的戰略意圖,是要中國發生金融危機。但是,美國可能會為此付出很大的先期成本,也就是出現資產價格的大崩潰。不過,如果中國真的發生金融危機的話,這個先期成本就是值得的,因為,接下來的美國資本對中國的大滲透的戰略收益遠遠超過這個成本。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美聯儲讓花旗從亞洲收縮業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實際上,在花旗之前,美國銀行與投行,大都以補充資本充足率為由,基本出清了中國公司的股票資產。也就是在它們所認為的高位,落袋為安了。
在前四輪壓力測試中,都沒有出現的“中國經濟放緩”因素,突然現身,並且如此怪異地與美國資產價格大崩潰的假設聯係起來,可以說是“圖窮匕首見”。
金融打擊中國,將從一張表開始
中國是什麼?對美聯儲來說,中國也許就是一張表: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這張表,中國人民銀行會定期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這張表一旦出了問題,那麼,中國的金融安全就必然出問題。
我們簡單以2010年10月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看危險在什麼地方。這個危險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美聯儲金融攻擊中國的起點。
單位:億元人民幣
總資產253 688.6總負債253 688.6
國外資產210 087.98 儲備貨幣166 138.28
外彙200 640.26 貨幣發行 45 449.35
貨幣黃金 669.84 金融性公司存款120 688.93
其他國外資產 8777.88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對政府債權 15 551.85發行債券 41 671.81
其中:中央政府 15 551.85國外負債 7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