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突圍戰略一:激活另外半個中國的財富(1 / 3)

對於即將來臨的這場金融大對決,中國絕無退路。不過,作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戰對手,中國潛力依然巨大,這個潛力,首先來自另外半個中國財富的複活。

住房貨幣化改革的完成,讓中國城市的土地進入了國民財富的循環圈。但是,中國仍然有廣大農村的土地財富沒有貨幣化,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一半的財富,仍然沒有納入中國的金融大循環。

也就是說,中國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仍然有一半的潛力沒有發揮作用,它意味著國家金融力量的低估。現在,是該糾正這個低估的時候了。

蘇聯、俄羅斯金融戰敗對中國的啟示

金盧布怎麼就成了木盧布

蘇聯的銀行是世界上最守信譽的銀行,雖然蘇聯的外債達到了500億美元,相當於蘇聯一年出口收入的兩倍,但是,這點債務算不了什麼,蘇聯人兩個月的勞動,就可以還清這些債務……蘇聯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蘇聯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與鑽石礦藏,有驚人的自然資源,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鋼鐵、木材產地;此外還有龐大的非金屬礦和銅、鎳、鈷、鉑。所有這些不是神話,你們可以從蘇聯的統計數據裏找到它們,它們都是蘇聯盧布價值的支撐!

1990年2月,蘇聯著名的改革派經濟學家弗拉基米爾?克文特,在美國的《福布斯》雜誌上撰文,對蘇聯盧布在國際黑市上貶值近百倍一事,表示很恥辱。

當時在一些中東歐國家,蘇聯盧布黑市已經很出名,一些西方人如果想去蘇聯旅遊或者做生意的話,就可以到當地黑市去兌換,兌換價格要比蘇聯官價低很多。按照蘇聯官方規定的比價,盧布比美金還值錢:1盧布可兌換1.68美元,但在黑市上,1盧布隻能換6美分。也是因此,西方人稱蘇聯金盧布為木盧布。

對這一比價,蘇聯人感到很不解,難道是蘇聯盧布超發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1989年,蘇聯國民在銀行的存款為3 300億盧布,存放在家裏以及流通中的盧布大約是1 200億,兩者相加大概是4 500億盧布 。這個數字也就相當於1989年蘇聯的M2,也就是說,當年蘇聯盧布的M2規模隻有5 000億美元左右(1盧布兌1.1美元)。同年,根據IMF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估計,蘇聯的GDP大概為1.5萬億美元。其M2與GDP之比為33%。同一年,美國的M2大概為2.6萬億美元,對應的GDP為5.5萬億美元,其M2與GDP之比為48%。

兩者對比,可以看到,蘇聯當時的貨幣總投放量,是無法與美國相比的。

按道理說,蘇聯當時這麼小規模的貨幣總投放,對應這麼高的實際GDP(這個GDP規模還被低估了),是不太可能發生通貨膨脹的。但事實卻是,當年蘇聯的通貨膨脹率大概為15%,同年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穩定在3%~4%。

那麼,盧布貶值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蘇聯經濟貨幣化的嚴重滯後。蘇聯的貨幣無法購買蘇聯的大部分物質財富,弗拉基米爾?克文特所說的那些蘇聯財富,居民用盧布是買不到的。也就是說,蘇聯龐大的國民經濟財富,實際並沒有通過其貨幣來體現。國民經濟貨幣化的缺乏,讓盧布的購買力嚴重縮水,因此,盡管貨幣發行量實際很小,但依然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蘇聯在物質上毫無疑問是個大國,但是在金融上卻是個小國。對市場經濟的排斥,讓蘇聯無法完成其經濟的貨幣化,而經濟貨幣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起點。蘇聯的金融力量不要說與美國比了,就是連西德都比不上。

在金融的角鬥場裏,蘇聯直接進行了自我閹割

蘇聯與西方的競爭,隻能依靠軍事力量。不過,核武器的出現讓大國之間爆發熱戰的可能性降到很小。反倒是經濟與金融的競爭成為最常態的競爭;在經濟與金融力量的競爭中,金融則又是競爭的最前沿。

因此,在蘇聯後來逐步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時候,蘇聯經濟貨幣化的落後,讓蘇聯的金融力量沒有能夠真實地反映蘇聯的財富,而是將蘇聯的真實財富壓縮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從而讓蘇聯成為抱著金飯碗要飯的國家。

這樣的自縛手腳,讓蘇聯敗局難免。由此可見,蘇聯金融上的失敗,不是戰敗,而是直接自宮。

蘇聯解體後,葉利欽總統推行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經濟貨幣化十分初級的情況下,俄羅斯走了一條以“私有化”為特征的國民經濟貨幣化的突進式道路。

1992年10月1日,俄羅斯開始發放私有化證券。每位公民不論年齡和資曆如何,各領取一張麵值為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為什麼是1萬盧布,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呢?據俄羅斯聯邦國家財產委員會說,為了把國營企業變為私有企業,國家決定按市場價格拍賣4.7萬億盧布的固定資產,其中1.5萬億盧布資產(占私有化基金的35%)售予持券公民。按1.5億人口計算,每個俄羅斯人分得1萬盧布。每個人可以拿這證券去購買一份相應的國家資產。

有些生活困難的退休者、大學生和窮人,把私有化證券以低於1萬盧布的價格賣給了商人和實業者;一些嗜酒者用自己的證券換了伏特加;有些人買了企業的股份,但是企業垮了,證券也就泡了湯。

“證券私有化”到1994年6月結束。從1994年7月開始,私有化進入第二階段——“現金私有化”。也就是說,人們已經不能用私有化證券,而必須拿現金來購買股份了。隻有極少數富者才買得起。俄羅斯政府規定不許外國購買俄國的企業,不少外國公司就通過俄羅斯的中間人購買那些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股份。

俄羅斯的私有化,本質上屬於其國民經濟貨幣化的一種,不過,由於俄羅斯本來就缺乏資本,因此盡管俄羅斯規定不準外國人參與私有化過程,但實際上,西方資本通過借債的方式,間接獲得了俄羅斯經濟貨幣化的一大部分財富。

目前,美國與西歐的資本在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上控製了2/3的市值,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基金,就在俄羅斯擁有大量股份投資。這些美歐資本,從俄羅斯突進的經濟貨幣化過程當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激活另外半個中國的財富

半個中國的財富,支撐了10年高增長

如果說蘇聯當時的貨幣化落後,使得蘇聯是在以自己的一小部分經濟力量與美國競爭的話,那麼今天,中國農村貨幣化的落後,就意味著中國是在以半個中國的財富與世界競爭。還有農村土地這一半財富,沒有參與到中國的國際競爭之中來。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俄羅斯以私有化的形式,完成了俄羅斯資產的貨幣化。但是,貨幣化不等於私有化,這一點,從城市國有土地70年產權的出讓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目前,中國城市的土地大部分通過70年國有產權出讓的形式,完成了貨幣化,但是,這些土地仍然是國有的,它並沒有私有化。

在以經濟與金融為主要競爭舞台的時代,將一部分國民財富排斥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之外,這就如同一個人,隻用自己的半邊身體,在摔跤場上與人摔跤一樣,是必然要吃虧的。

過去10年來,中國的財富見證了高速增長,GDP從美國的1/5不到,增長到美國的60%,從根本上而言,是半個中國財富的激活所導致的。

而這半個中國財富的激活,最大的源頭就是1999年以來,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讓中國城市土地財富的價值得到了正常的體現。

先來看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從2012年11月30日到2013年1月31日,兩個月的時間,上證A股上漲了大概20%,但有一隻股票卻上漲了將近2倍,複權價格從最低點的4.8元,漲到了最高價12.6元,短期內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效應。

這隻股票就是羅頓發展。羅頓發展為什麼這麼瘋狂,就是因為它有一塊土地被市場發掘了出來。這塊土地是其2002年6月18日買的,地點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鼇水城大靈湖規劃區萬泉河一側,麵積是1 800畝,成本是2.16億,每畝成本12萬。由於各種原因,這塊土地一直沒有被開發。這一下,羅頓發展的這塊土地賺大了,以2013年當地的土地價格每畝120萬來計算,這塊土地的價值至少值21.6億,10年升值了9倍。

其實,羅頓發展的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中國所有城市的財富故事的一個縮影。住房貨幣化改革的10多年來,土地貨幣化成為其中最主要的財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