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開玩笑說,中國央行是美聯儲北京分行。這話反映了一個無奈的現實:中國80%以上的基礎貨幣,是央行根據外彙儲備印刷出來的,而外儲又以美元為主。
不論是彌補中國在即將到來的金融大對決中的最大軟肋,還是人民幣國際化,都需要改革我們的貨幣創造機製。當前中國實質上以美元為錨的貨幣發行機製,從根本上而言,就不是一個與美元對等競爭的製度。
日本捆綁美元戰略給中國的啟發
日本主動捆綁美元的戰略
1977年5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貨幣研討會上,美國財長邁克爾?布盧門撒爾對日本政府不斷地買入美元,卻不賣出美元一事很惱火。這位財政部長要求日本政府在市場上將手頭多餘的美元賣掉。他認為,日本如果隻買不賣的話,就是在增加美元儲備,進行 “肮髒的浮動”。
據日本前央行行長行天豐雄回憶,日本為了平息美國人的不滿,於1978年1月,開放了對個人外彙交易的部分管製。不過,日本政府仍然繼續在市場上以抑製日元升值為由,買入美元。這個問題最後不了了之,是因為兩年後,裏根開始了強勢美元政策,日本自然也就無法以抑製日元彙率為由買入美元。
這是日本捆綁美元戰略的最初雛形,在當時西歐國家都在拋棄美元的時候,日本卻逆勢大買入。所以,當1980年裏根開始了為期5年的強勢美元周期,西歐各國不得不大規模地經濟“去杠杆”,最終經曆失去的5年的時候,日本卻因為美元走強,而獲得了更為充足的資本,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日本捆綁美元讓日本嚐到了大甜頭。
因此,當1985年一個新的弱勢美元周期開始,其他國家再次考慮拋棄美元的時候,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之,再來一次捆綁美元的金融戰略。
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經回憶說:“在廣場會議上,最令人吃驚的事情是,當時日本的大藏大臣、後來成為日本首相的竹下登,主動提出允許日元升值10%以上,這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
日本銀行前行長行天豐雄後來解釋說:“日本政府對當時美國日益上升的保護主義壓力感到驚慌,準備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緩解對美貿易關係。”這個解釋似乎有道理,但是,它並不是全部,日本願意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背後,還隱藏著日元捆綁美元的金融戰略。
既然美國要讓日元升值,那日本何不幹脆就少賺外彙,多直接拿日元去買就好了。此後的20多年裏,日本開始了彙率幹預的奇觀。
日本是當今世界所有國家中,幹預彙率最頻繁的國家,從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時間裏,有200天在進行彙率幹預。相比之下,同期美國不到40天。而在幹預規模上,日本更是全球遙遙領先。日本最大的一單美元買入金額為135億美元,發生在2000年4月3日。相比之下,美國最大的一單彙率幹預買入不過16億美元,發生在1994年11月2日。
另外一組數據更能說明日本央行外彙幹預的規模之大。截至20世紀末,日本銀行外彙幹預的收益總計為8.604萬億日元,相當於1 000億美元,而美國財政部與美聯儲同一時期的幹預收益不過6億美元。
一般而言,幹預彙率的目標並不在於贏利,即使能贏利,一般也是非常小的,平均有1%就算很高了,日本幹預彙率有這麼多的收益,從另一個方麵,反映其幹預規模很大。由於日元升值幾乎貫穿後來的15年,因此,日本的幹預主要為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進入21世紀,日本又多次進行了同樣類型的幹預。下麵是日本財務省披露的幹預情況。
2001年,總共有7次幹預彙市,均為購買美元、拋售日元。
2002年,緊縮貨幣政策方式幹預彙市,推升日元。
2003年,日本央行共拋出20.4萬億日元,購買美元。
2004年,賣出了14.8萬億日元,購買美元。
2011年,賣出14.97萬億日元,買入美元。
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又決定,將外彙幹預基金的上限,再提升30萬億日元,至195萬億日元。
捆綁美元戰略帶來的紅利
日本官方幹預彙率的理由就是穩定彙率,防止日元過度升值,影響出口。因此,在日元走強時,也就是說美元相對廉價時,日本財務省就委托日本銀行大規模地購買美元。
不過,在日元走弱時,日本卻不一定就賣出美元,而是選擇其他方法來提振日元。如采取緊縮貨幣的方法來幹預。2002年初,日元持續貶值,日本央行於是提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上繳額度,先後提升8次,使日元升值。
可見,日本幹預彙率的精髓,和20世紀70年代美國財政部長所抱怨的“肮髒的浮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日元走強時,盡量多地儲備便宜美元,是日本幹預彙率的一個秘密所在。
除了日本政府之外,日元長期強勢,也鼓勵了日本民間的炒彙行動。所謂的渡邊太太群體,就是這一現象的突出代表。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央行實行長期的接近於零的利率,日元成為國際投機貨幣。在這一情況下,日本家庭對於購買外幣投資十分踴躍,尤其是美元。
那麼,日本政府與民間,一共買入了多少美元?可以大致來計算一下。從1970年到2010年,日本的貿易順差累計大概1.5萬億美元。同期,日本的海外資產則增加到8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這8萬億美元當中,約有1.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貿易順差賺來的,其餘6.5萬億美元,扣除掉海外資產收益的部分,則是日本買來的。
淨買的這部分大約相當於其他國家手裏的日元資產,到2011年底,外國人手裏的日元資產,大概是4.8萬億美元左右。由於日本的實體經濟高度封閉,外來直接投資很少,到2009年,外國直接投資占日本GDP的比重大概是3.6%,不過2 000億美元。
也就是說,大部分外國人手裏的日元資產,體現為金融市場的投資,比如日本國債與日本股票市場。1989年以後,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很低,而日本股票市場則是幾乎20年沒漲,因此,外國人手裏的投資,增值的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算來,扣掉貿易順差累積的1.5萬億美元,日本的這個捆綁美元的金融戰略,20多年來,為日本賺了大概1.8萬億美元。
人民幣適度捆綁美元
捆綁美元戰略對中國而言,是一種適當的過渡
從日本的情況可以看出,當一個國家的金融實力遠遠遜於美國,或者因為政治原因而受製於美國時,捆綁美元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它是對美元大周期戰略的一種寄生。說白了就是,在美元大貶值時買入美元,在美元升值時則可以受益。
這種做法,名義上是為了維護彙率的穩定,實際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本國財富被美元資本洗劫,並且可以借助這種依托,來搭車美元的反轉,達到本國財富安全的效果。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連年有著貿易盈餘的國家,采取適度捆綁美元的戰略,是明智的。尤其是在美元大反轉戰略周期的前夜。
那麼,中國如何適度捆綁美元呢?
由於人民幣目前在資本項目下不可以自由兌換,因此,中國人不能到國際金融中心,比如東京、紐約或者倫敦,去用人民幣買入美元。在那裏,你可以買入美元,但是隻能用其他可自由兌換的貨幣。
因此,中國人實際能買入的美元,都是中國境內的企業通過出口賺到的,或者外資主動流入的。這些外彙大都被央行買走了,央行的外彙是由中國外彙管理局以及中投公司在管理,因此,這兩個部門,在2015年之前,可以增加美元資產的配置。
目前,從公開的渠道來看,中國所配置的美元資產包括美國國債,以及美國兩房的債券。
根據美國財政部2013年3月15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月,中國繼續大幅增持美國國債,中國持有美債1.264 5萬億美元,較上個月修正後的1.220 4萬億美元增加441億美元。12月修正前的數據為1.202 8萬億美元。
根據美國財政部修正後的數據,中國2012年總計增持685億美國國債。而2012年全年,中國外彙儲備增加約1 300億美元。也就是說,2012年中國新增外彙資產的大約一半,配備了美國國債。很明顯,中國已經在實行一定的捆綁美元的戰略。
並非巧合的是,日本也仍然在搞捆綁美元的戰略,日本已經連續10個月增持美國國債,目前總額為1.115 2萬億美元,與中國相差1 493億美元。不過,日本捆綁美元戰略與中國不同的地方在於,日本政府與民間,都可以自由地用日元在任何外彙市場上購買美元,因此,日本政府手裏的美元資產,隻是日本整個國家的美元資產的一小部分。日本真實所擁有的美元資產,要遠多於中國。
其實,不僅是日本,從2013年1月外國主要債權人持有美債總額再創新高,達到5.616 5萬億美元來看,外國投資者都已經對美元反轉的預期作出了判斷,因此買入美元資產,以尋求在美元強勢反轉時獲益。
除了美國國債之外,中國目前還持有美國的機構債,其中最主要的是兩房債券,據估計數字在4 000億美元左右。兩房債券有美國政府擔保,數額龐大,達到5.2萬億美元以上,其中70%為美國國內投資者所持有,是美國整個金融市場的根基之一,它與美國國債一樣,是美國700萬億金融資產的內核,因此,是不會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