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突圍戰略二:貨幣獨立(2 / 3)

有人擔心兩房債券的安全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如果兩房債券違約的話,就意味著美國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崩潰,美國將會遭遇比2008年次貸危機更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美聯儲是斷然不會讓這種局麵重演的。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的外彙資產,大約有1.7萬億美元,配置的是美元資產,占到整個外彙資產的一半。

適當增持美元資產,將加大美元反轉的難度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中國持有美元資產,不僅可以利用美元的長周期戰略,還將有利於人民幣彙率的穩定。這將有利於阻止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預期的出現,在美元強勢反轉時,這種貶值預期是很可怕的,因為它不僅會造成國外資本的出逃,還會導致國內資本的出逃。

1989年資產泡沫危機之後,日本沒落20年,而90年代之後美國如日中天,日元兌美元應該大幅貶值才是,但實際上,伴隨日本經濟失去的10年,以及日經指數長達20年的超級大熊市,日元卻迎來了20年的大牛市。

日元不僅沒有貶值,反而升值升上了癮,這是什麼道理啊?

資料來源:東京證券交易所

日本捆綁美元的戰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形成路徑大致是這樣的:在日元高位時,日本政府與民間大規模買入美元,日本金融機構美元資產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大量海外收益;在這種情形下,日元越是下跌,日本海外資產的收益就越是增大,這反過來阻擋了日元下跌。

而日元越是升值,日本政府與民間就越是更多地買入美元。再加上日本長期貿易順差局麵的存在,導致了日元長達20多年的大牛市,乃至包括美國各路資本在內的對衝基金,多次做空日元都铩羽而歸。

隻要日本堅持這個捆綁美元戰略,那麼這種現象就難以得到最終的糾正,直到日本經濟基本麵或者金融與貨幣戰略出現重大的變化。當然,日元的超級牛市,與日元自由兌換,從而讓日本政府與民間都可以在日元升值時大規模地配備美元資產有關。

而沒有完全自由兌換的人民幣,目前來說是做不到這點的。因為中國配備美元資產,是上有封頂的,那就是通過貿易順差與外來投資包括熱錢,進入中國的總量。這個總量目前是3.3萬億美元。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仍有進一步增配美元資產的空間。

在2015年之前,中國還可以繼續在高位拋售歐元、日元、澳元等國家的資產,尤其是日元資產。因為日本已經顯示出與美國在金融上完全共進退的立場,中國持有日元資產分散風險的意義,已經不複存在,持有日元資產的戰略示好意義,也沒有了基礎。

從曆史來看,美元的超級反轉,都是在其他國家拋棄美元的時候發生的。道理很簡單,如果各國手裏的美元資產超配的話,美元反轉就很難帶來資金突然湧向美元的效果,那麼,美國金融戰略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手裏的美元資產越多,美元的反轉就會越猶豫。因為中國手裏的美元資產多的話,美元用反轉戰略打擊中國的難度就越大。

美國對中國金融戰略發揮效果的關鍵,就在於通過中國外儲資產的短期、大規模地出逃,達到中國基礎貨幣瞬間收縮的效果,從而成倍放大資產泡沫達到瞬間破滅的級別,才能起到作用。

不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貨幣沒有自由兌換的國家而言,捆綁美元的戰略,也隻能適度施行。

過度依賴這個戰略的話,會造成中國的金融安全為美國所綁架的危險,因為債券本身就是個債務性資產,持有再多,都沒有什麼發言權,反而有可能被債務人所製約,所謂“欠債的是爺爺,借債的是孫子”,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有人說,中國不是可以通過拋售國債打擊美國嗎?在美國金融業本身不出問題的情況下,中國拋售國債,並不能打擊美國,反而會造成自身資產損失,美國人常常渲染的中美“金融恐怖平衡”,實際上並不存在。

貨幣發行完全獨立,徹底擺脫美元

從貨幣發行上徹底擺脫美元的影響

既然中國的貨幣發行機製,為美國金融攻擊中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切入口,那麼,盡量修補好這個切入口,美國就會少一條金融進攻的通道。

目前,中國央行主要通過購買外彙的方式,來發行基礎貨幣。這種貨幣發行的方式,是1993年彙率改革時確立的。

在這之前,中國曾采取再貸款等形式投放基礎貨幣,央行向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再貸給國營企業。大家知道,當時的國企市場效率普遍比較低,這樣一來,這個基礎貨幣投放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1994年彙率並軌改革之後,央行的基礎貨幣發行開始以央行再貸款為主轉為再貸款和外彙占款並重;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貿大發展之後,買入外彙的貨幣發行方式,占到了絕對的主流地位。

靠外彙儲備發行貨幣的製度,其最大的功勞,就是讓中國在沒有發生大的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比較順利地完成了大部分國民經濟的貨幣化。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外向型經濟確實為中國帶來了比較高的生產效率。

但是這種進來1美元,就發6.3元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方式,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資產泡沫。

熱錢一旦大規模地進來,就會造成本幣發行規模的上升。央行隻好通過提升準備金來降低銀行創造貨幣的乘數。外資突然多了,還好辦一些,要是外資突然少了很多,就比較難辦。因為它會帶來基礎貨幣的大收縮。如果正好遇到內外經濟環境不利的時候,這種大收縮,就容易造成資產價格大跌。

比如2011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連續12個跌停。當然實際上並沒有跌,因為外彙管理局第二天又將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調整回來了。即使是這樣,也仍然引起了市場的恐慌,B股首先出現了連續的大跌,接著A股又連續大跌,一周就跌掉了5%的市值。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貨幣發行方式,將有損於人民幣國際化。

根據這些外彙來發行人民幣,這看似合理的背後,其實埋藏著一個邏輯,即中國需要通過對外國出口物質財富,來確認自己的貨幣發行能力。如果認定這一邏輯是合理的話,那麼,我們一個一個追問下去,最後就追溯到貿易赤字的總源頭美國那裏。

一個問題就產生了,美國是靠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貨幣創造能力呢?它是如何衡量自己的貨幣創造是合理的呢?答案是,美國以自己的國債為擔保創造貨幣。那麼美國的國債又是什麼東西?它是對美國未來創造財富能力的預期,國債是美國未來創造財富能力預期的稅收。

那麼,13億中國人未來創造財富的預期,即使比不上美國人,也不會差太多,為什麼中國不根據對自己本國未來生產力的預期,來創造自己的貨幣?為什麼美國可以自行創造自己的貨幣,而中國不可以?中國對自己的貨幣創造都沒有信心的話,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笑話嗎?

在本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效率提升之後,中國改革貨幣發行製度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新的貨幣發行機製,應該逐漸擺脫美元的影響。

目前來看,可以學習的不外乎美元模式與歐元模式。歐元的發行,是完全按照條約和文件來進行的,隻要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達到一定的指標,歐洲央行就發貨幣。歐元這樣特色的貨幣發行機製,是與它的政治鬆散聯盟緊密相關的。因為貨幣統一了,但是政治卻沒有統一,隻好訂立一係列條約,大家都來遵守。這種貨幣發行方式不適合中國。

相比之下,美國的貨幣發行方式,更容易為中國所借鑒。那就是由政府來發行國債,央行通過在市場上買賣國債,來調節貨幣量和利率。這樣一來,中國的貨幣發行就徹底擺脫了與彙率的關係,外部通過彙率影響中國經濟的途徑,就會逐漸被封閉上。

這一點,從歐元就可以看出來。歐元問世十幾年來,兌美元波動幅度非常大,最低時是1歐元兌0.85美元,最高時是1歐元兌換1.6美元。這麼大的彙率波動,對歐元經濟的表現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影響。這就是貨幣發行獨立的好處。

擺脫美元的一次大規模實戰預演

當然,中國這種獨立的貨幣發行,不必要一下子確立起來。最好是有個過渡階段,慢慢地形成,在2015年這個比較關鍵的時間點前,達到要用就可以用的程度,就算是成功。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的貨幣發行在做擺脫美元的準備了。2012年,中國央行就進行了一次貨幣發行擺脫美元的應急大演習。當然,新聞裏是看不到這個演習的,我們需要通過分析數據,才能看到這個演習的情景,這其實是非常驚心動魄的。

先來比較一組數據。2011年全年,我國外彙儲備增加3 848億美元。2012年,這個數字掉到了1 300億美元,增幅是2004年以來最低的。

按照中國央行的結彙製度,外彙在過去2年,分別貢獻了2.4萬億和0.81萬億元的基礎貨幣。按照20%的準備金也就是5倍的貨幣乘數來計算,外彙儲備對中國的M2增加,分別貢獻了12萬億與4.05萬億人民幣。

如果按照這個規模來算的話,2012年的M2增長,應該出現8萬億元的下滑。實際上,2012年的M2增速,與2011年差不多,增量比2011年還要多。2012年M2增長13.8%,餘額97.42萬億元;2011年年末,M2同比增長13.6%,餘額為85.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