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突圍戰略二:貨幣獨立(3 / 3)

這個增加是來自哪裏的?答案就是逆回購。2012年,央行在公開市場通過逆回購投放資金規模,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0 330億元。央行是沒有辦法,才用逆回購來代替外彙占款的嗎?

先來看下當時的背景,從2012年5月開始,在中國外貿順差連續縮小的情況下,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彙存款卻在激增。到當年7月,國內外幣存款累計增加2 663億美元,這一增量是一年前同期的12倍。

很顯然,這些外幣存款是準備在中國商業銀行吃利差,並準備隨時跑路的。針對這一情形,央行出了一個狠招,那就是大幅度下調商業銀行的外彙存款利率。

從8月開始,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先後下調境內美元、歐元和港幣3種外幣的存款利率。其中,歐元7天通知存款利率從0.15%調至0.01%,降幅高達93.3%;美元的活期和7天通知存款利率從0.1%下調至0.05%,降幅為50%。

外幣存款人於是開始向銀行賣出外幣,買入人民幣。但是,央行此時卻沒有像往常一樣,購買商業銀行的外彙。此時,商業銀行購買外彙的人民幣已經支付出去了,這樣就形成了龐大的人民幣需求缺口,於是,人民幣彙率隨之上揚。

沒辦法,商業銀行隻好通過逆回購,向央行借入資金。而這部分外彙中的大部分,最終流出了中國。中國2012年的外儲增加,才創造了10年來的新低。

可見,央行是主動搞了一次脫離美元發行基礎貨幣的大演習。這表明,央行已經在為將來可能會出現的中國外彙儲備大規模減少的情形,做迎戰準備。

一些媒體,則將中國的這場拋棄美元的實戰大演習,看作是資金外逃,是很大的誤讀。不過,大洋彼岸的美聯儲,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的。

中國的這次演習,等於是給美國將來通過引導中國資本外逃來金融攻擊中國的漏洞,提前打了個補丁。

人民幣國際化,先要“國內化”

最有力的反擊則是人民幣國際化

南非商人克洛格在深圳開辦了一家印刷廠,承印超市的價簽,之後運回約翰內斯堡銷售。身在南非的服裝商和家用品商購買價簽後,直接通過銀行向這位克洛格支付蘭特。以往,克洛格接受蘭特,然後換成美元,再通過離岸人民幣市場將其換成人民幣。用他的話說,這個行為是“脫褲子放屁”。因為,他所從事的交易,與美元一分錢的關係都沒有,人民幣才是給他帶來財富的“武器”。

對美國對華金融戰略的最有力也是最根本的反擊,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就如同歐元迅速成為國際貿易與儲備貨幣之後,美國對歐元區的經濟影響能力極大下降的情形是一樣的。

不僅如此,人民幣國際化將直接威脅美元霸權所依托的美元全球財富循環鏈條。在開頭的第一章中,我們已經說到了歐元對美元的挑戰,是釜底抽薪式的,也就是擠掉美元的世界財富匹配能力。人民幣國際化也同樣如此。

上麵故事中南非商人做的中國生意,雖然與美元毫無關係,但是,他所做的每一分錢生意,實際上都替美元完成了一次財富的匹配過程,等於是在給美元霸權打工了。

但是,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與儲備貨幣之一的話,他就可以直接用從離岸人民幣市場上所獲得的人民幣來做這個生意了。這樣的話,美元就會失去這部分的財富匹配能力;如果克洛格與尼日利亞做生意也用人民幣的話,結果自然就更讓美國心驚肉跳了。

最終的結果,將是美元金融戰略的重要依托,也就是美元的世界財富循環路徑,將更為狹窄。美元的長周期金融戰略,將無法有效實施。一旦如此的話,美聯儲就無法通過印刷貨幣,來有效完成本國的“泡沫固化”戰略,因為美國印錢的惡果將無法有效轉嫁到世界其他國家,而隻能在國內造成鈔票的堰塞湖,結果自然就是通貨膨脹或者資產泡沫了。

其實,在很多美國人看來,能夠真正對美元霸權構成真實挑戰的,隻有人民幣。歐元的問題,在於其政治不統一,而人民幣則沒有這個問題。更關鍵的是,人民幣本幣區域有近14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相當於整個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樣規模級別的財富創造中心,一旦形成,就必然是世界資本與財富的一極。

2012年底,中國的貿易額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但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卻低得不成比例,據統計,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隻有0.63%左右,在全球排名第十三位,甚至還比不上泰銖與港幣。 而在全球每天高達4萬億美元的彙市交易量中,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權重就更小了,隻有1%左右,而美元的份額是86%。

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

資料來源:環球金融電信組織(SWIFT)

由此可見,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是相當大的。這一點,對比一下美國就大致清楚了。

2012年,美國的貿易規模是3.8萬億美元左右,比中國少大概10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家。而美元結算占全球貿易結算的33.8%。這是把歐元區當作一個整體來計算的,把歐元區內部的貿易,也當成了國際貿易。因此,這個數據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如果把歐元區的內部貿易不計算成國際貿易的話,美元占世界貿易的結算比例,應該達到65%左右。

從美國的貿易情況來看,人民幣至少要占據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20%以上的空間,才算達到了正常的水平,目前是超級不正常的。而這個不正常的最根本原因,不在國外,而在中國自身。

人民幣國際化先要完成“國內化”

把美國看作是人民幣海外普及最大的“盲區”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一些銀行巨頭網點的業務員有的竟不知道人民幣為何物。

“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是多少?”近日,有記者問美國銀行位於紐約曼哈頓美洲大道上一家營業廳的業務員約翰。約翰從電腦裏打開美元對各種貨幣彙率的係統,但很遺憾沒有找到美元對人民幣的彙率。他還表示,即便找到彙率,現場也不能兌換人民幣。

中國媒體《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紐約走訪了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道明銀行等多家當地銀行的營業廳了解到,目前這些銀行均不能開設人民幣賬戶,也沒有人民幣投資產品,但一般能提供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服務,不過需提前預約,且相當不劃算。

上述媒體報道的這個當前現實,反映的是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一個問題:不能完全自由兌換。這樣的貨幣要想為大家接受,顯然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外國投資者不能用人民幣來自由地投資,實現增值,人民幣對其來說,就成了難以流動的“死錢”。

更不利的是,一旦人民幣出現貶值風險,你手裏的人民幣就無法及時出手。流動性太差,是資本市場的大忌。想象一下,股民手裏若拿著一隻不能交易的股票,那是什麼感覺?

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意味著人民幣完全自由流動。那麼,中國為什麼現在還沒有讓人民幣自由兌換、自由流動?答案就是,中國的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善。

與西方國家搞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不同,中國真正的市場經濟才搞了30多年。而金融體製的改革,則不過是近十年來才開始進入實質性領域的。

中國的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很長時間以來,習慣了由央行來主導控製利率與彙率,這使得中國的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很難適應室外氣溫的劇烈變化。

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由於利率和彙率不能對市場信號作出迅速反應,資本項目的開放不僅為投資者帶來套利和套彙機會,而且這種無風險或低風險的套利和套彙活動可以長期持續,其結果自然是使國家(納稅人)遭受福利損失。

如果說彙率是一個貨幣的對外定價的話,那麼利率就是一個貨幣對內定價的重要因素。內在價值決定外在價值,利率市場化沒有完成的話,就說明人民幣的國內定價機製還不完善,還不能準確反映人民幣的內在價值。內在價值這個錨不確定的話,那麼就會受到外部彙率的影響,外部資本力量就會喧賓奪主,操縱中國的貨幣與資本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民幣的“國內化”進程還沒有完成。也正是因為如此,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一直沒有能夠實現。不是中國不想完全自由兌換,而是要保證中國總體的金融安全。

但必須清醒的是,在金融安全問題上,高邊疆實際上意味著保守與害怕競爭。現在,中國的資本項目不能完全自由兌換,就是一個保護中國金融安全的高邊疆。但是,這個高邊疆就像曆史上的中國長城一樣,隻能圖落後自保,而不能主動出擊。因此,中國金融業在獲得了強大的競爭能力之後,這個“長城”就要拆除。

目前正在深入的利率市場化與彙率市場化改革,目的就是要完成人民幣的徹底“國內化”,也是為人民幣最終擺脫美元而準備的。

一旦中國的利率市場化與彙率市場化接近於完成,市場完全能夠抵禦外部劇烈波動的話,那麼,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就可以放開了。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完全掌握在中國自己手裏,它取決於中國金融當局,對本國金融係統效率的評估,而一旦評估結果到位,人民幣國際化就有可能出人意料地突飛猛進。

這也正是當前人民幣所占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份額雖然比泰銖還低,但卻是最讓美國緊張的原因所在。因為,一旦中國的內部金融市場得到了完善,那麼,美國將無力阻止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