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行在慢慢地享受著這種效果,就和吃了蜜一樣甜,小鬼子們,你們得意的時候太多了,也有你們不得勁的時候。
就讓你們在逃跑中,不斷地死亡,不斷地潰散,直到最後崩潰吧……
在這短暫的思考中,韓行又想到了一個問題,日軍的騎兵這樣大機動地運動,這究竟是要到哪裏去,他們究竟要幹什麼。
這個任務,他早就給徐大說了,叫徐大的空軍想盡一切辦法,了解日軍的行動,從日軍的行動中,預測出日軍大略的計劃。
另外,這個任務也給潘小安交待了,叫情報處的潘小安想盡一切辦法,來了解岡村寧次這次戰役的行動計劃。
徐大的情報是不斷地到來,潘小安的情報也是不斷地到來,從這些支離片斷的情報中,韓行漸漸地梳理出岡村寧次大約的戰役計劃。
日軍擅長的戰術是單翼合圍,或者說是單翼包抄。
也就是日軍以一路在正麵強攻的同時,另外一路從側翼包抄,試圖切斷敵人的退路。
這種打法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等曆次作戰中,日軍用的最多,也最得心應手,是日本最尋常的戰術之一。
單翼包抄是非常實際的戰法,因為這種戰法非常簡單,但又極為實用。
一般敵人在正麵遭遇日軍,在激烈作戰時,一旦側翼被包抄,必然會有兩種情況:如果堅持正麵作戰,那麼由於補給被切斷,退路被切斷,不但戰力大損,更有被徹底殲滅的危險。如果放棄正麵作戰撤退,那麼顯然一線尚且沒有分出勝負,就因為側翼被包抄導致全線撤退,被迫放棄已有的陣地,實在是得不償失。而且這種打法,日本的傷亡也很小!
不過單翼包抄也有個明顯的問題,也就是,由於隻一麵包抄,不是右翼就是左翼,在包圍圈上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缺口。如果敵人放棄正麵抵抗撤退,那麼很有可能截不住敵人的主力部隊,不能將他們徹底殲滅。
所以,既然此次的會戰目的是殲滅第五戰區主力,尤其是湯恩伯集團軍,那麼顯然單翼合圍這種戰法就不可行了,必須采用兩翼合圍,徹底完成包圍圈,讓國軍插翅難逃。
岡村寧次認為,右翼的日軍第3師團一個加強旅團從國軍側後方的河南信陽出發,可以避開國軍主力部隊。信陽日軍出發到桐柏縣這一路,距離不過70,80公裏,距離很近。日軍一路上應該不會遭遇國軍強有力的部隊,頂多遭遇戰鬥力弱小的川軍。以第3師團26旅團一個兵力有1萬多人的甲種重裝旅團來說,占領桐柏應該問題不大,至於進而占領桐柏北方僅僅50,60公裏,也是國軍防禦空虛的泌陽,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岡村寧次認為,左翼的日軍則相當不容易。日軍從鍾祥,京山出發,需要直線距離行軍150公裏才能占領棗陽,此處則遇有張自忠兵團的主力部隊,日軍肯定會遭遇頑強抵抗。
當然,張自忠兵團的阻擊隻是其中一個方麵原因,如果從京山到棗陽到桐柏,再到信陽的這個內層包圍圈太小。包圍圈內國軍如果反應較快,隻需要北上或者西進幾十公裏就可以突圍成功。這個內包圍圈的地形又複雜,山區眾多,想要徹底封死有一定難度。
光靠這個內包圍圈,恐怕無法徹底截住第五戰區主力,尤其不容易截住湯恩伯集團軍。
岡村寧次左思右想,決定使用雙重包圍,也就是在從京山到棗陽到桐柏,再到信陽這個包圍圈外,再搞一個更大的包圍圈。
這個包圍圈比第一個包圍圈要大上一倍,而且區域以平原為主,避開了複雜地形。
這個打包圍圈從鍾祥到棗陽,到新野,到唐河,再到泌陽,最後再到桐柏和信陽。
這麼大的包圍圈,包圍第五戰區主力部隊綽綽有餘,而且雙重包圍是雙重保險,即使有一個包圍圈被國軍突破,也沒有什麼關係。
可以說,岡村寧次為了此次隨棗會戰,正是用盡了心思。
他清楚的知道,這整個戰略中,顯然難度最大的就是左翼完成大包圍圈的日軍。他們前後縱橫至少300多公裏,這個距離已經算是很遠了,另外,這一路需要同張自忠兵團的5萬大軍激烈交戰。
岡村寧次左思右想,決定了大規模左翼日軍的兵力。左翼日軍兵力徒增到2個師團又1個騎兵旅團,高達7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