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哈公的炒牛河(1 / 3)

蘇哈公的炒牛河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韓和元

當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於巴黎凡爾賽宮密謀《凡爾賽和約》文本的那年,當鄧中夏、張國燾、羅家倫、傅斯年等人因為這次分贓和會而走上北京街頭的那年,遠於南國的廣州,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這個新生兒便是本文的主人翁——蘇哈公。蘇哈公,妻的伯祖父,一個命運頗為駁雜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

坎坷的人生從他5歲那年開始,太公,也就是他父親,以廣州揾食艱難為由,毅然地拋下懷有五個月身孕的太婆,與幾個廣州同鄉跑去了十裏洋場上海灘。這一去,戲碼便由他所描述的背井離鄉討生活的《走西口》,變成了《陳世美與秦香蓮》。據說,太公初到上海灘先從碼頭苦力做起,後憑借著家族的醫家淵源,在一家規模不算小的藥行裏謀得了個夥計的差事。最初,他的工作隻是掃掃地、倒倒痰盂、洗洗廁所而已。但太公十分聰明好學,也頗善從小事上察言觀色,常能將每件事都做得妥妥帖帖,因著這份精明,沒多久藥行老板便讓他做起了副理。在做副理時,他更好動腦子了,經常外出觀察別的藥行甚而別的行當是怎樣做生意的,吸取別家所長,彌補自身短處,不到兩年便被老板升為協理的高位。再過一年,老板又問太公可曾有家室,太公何其聰明,知道老板的用意,便隻搖頭說自己從不曾有過家室。沒多久,老板便將他家大小姐許給了太公。而這邊廂,長年沒有得過太公半個銅板,待其爹媽一去世,太婆的娘家們便不願再接濟她們母子四人。實在無法可想,裹著小腳的太婆隻得左手拖著我嶽祖父、右手攜著從未與其父謀過麵當時隻有5歲左右的小姑婆,在蘇哈公的陪同下,娘兒四人到上海灘去尋夫覓父。但剛攀龍附鳳的太公哪肯賭上他的富貴前程而去相認啊,隻是托了個同鄉捎來一紙休書,外帶10個大洋,算是送“瘟神”的香火錢。小腳太婆實在無法,隻好帶著孩子回了廣州。沒了丈夫,也沒了娘家的接濟,一個小腳女人帶著三個孩子,其生活的拮據程度是可想見的。古雲禍不單行,也許是受不了至親們背叛和遺棄的雙重打擊,也許是為討生活而積勞成疾,總之,小腳太婆病倒了。正是在這樣的人生際遇下,年齡雖不過10歲光景,但作為長兄的蘇哈公便不得不負起了家中頂梁柱才應負的重責——那稚嫩的肩膀必須扛起整個家庭。在最初的幾年裏,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到過紡織廠當過童工、燒過鍋爐,也在碼頭賣過苦力、在餐廳裏跑過堂,且總是受人欺侮,但縱是如此他所掙到的錢連足夠一家人吃頓飽飯都不能夠。

這種境遇直到1936年才有所改變,這年蘇哈公17歲。經過幾年的慘淡經營,也隨著弟弟妹妹的日漸長大,家裏開銷下降、收入增長,雖然微薄但集腋成裘,開始積蓄了幾個小錢,又依憑著家族的醫家淵源,於是兄妹三人便於這年買了架小車,在十八甫路和上下九路一帶,推著車子賣起了涼茶來。也正是由於有著家族醫學的底子,他們賣的涼茶功效明顯,且又便宜,故飲用者甚眾。不到一年時間,他們的生意便從推車進化為了涼茶鋪。也就在他由走鬼升格為掌櫃的這年,太公經由香港回來了。原來,早於兩年前,他的新嶽父由於得罪青幫,連同其小妾和獨子為青幫所殺,家族生意便由他接手打理。到1936年10月,日本軍人在上海越界布防、越界軍演,這一係列舉動讓這位精明的商人敏銳地感覺到時局不容樂觀,戰爭更是無可避免,於是開始著手將其生意和資本逐步地轉移出去。最後,他將目的地選擇在了新加坡。這番就是前往東南亞考察後,經由香港轉道廣州。之所以回來,一則是確想看看親人了,二則是他早已聽聞有個善做買賣頗為“類己”的兒子,而他也確乎需要找個幫手了。在其父一再的誘導下,蘇哈公開始有所動心,唯舍棄不了其母。太公則道:“萬事開頭難,南洋那邊還毫無頭緒,你想你母親跟你過那裏受苦?你先去打前站,你母親由弟弟妹妹照顧著先,等你在那邊安頓好了,就將他們接去。”在其父半逼半誘下,蘇哈公終是答應了其父的請求,隻身前往新加坡。就在他去到新加坡不到3個月,盧溝橋事件爆發。戰事一起,太公攜著他的新娶之妻和所生女兒倉皇跑到新加坡。由於新太太之激烈反對,太公曾向蘇哈公所許的接其母親和弟弟妹妹一事也就暫時擱淺。一年後,廣州淪陷,太婆和我嶽祖父及姑婆預走南洋之事也就更為渺茫。到1941年12月,日軍開始進攻馬來亞,這回太公是避無可避,往來與新馬的他,在“走日本仔”時,更是在日軍空襲下不幸殞命。父親一死,蘇哈公便被繼母徹底掃地出門,成了一個流浪於南洋的浪子,東飄西蕩、居無定所。而苦難才剛剛開始,日軍為了切斷華僑對中國抗戰的資金和人力支持,穩定對新馬的占領,決定對華人進行大屠殺。“肅清華僑計劃”便應運而生,其針對標準共有9條:1.曾經在南洋華僑籌賑會中積極活動之人士。2.曾經最慷慨地捐輸給籌賑會之富裕人士。3.南洋華僑救國運動領袖陳嘉庚之追隨者以及校長、教員和律師。4.海南人。5.凡在中日戰爭以後來到馬來亞之中國出生華人。6.凡是文身之男性。7.凡是以義勇軍之身份,替英軍抵抗日軍之人士。8.公務員以及可能親英之人士。9.凡是擁有武器,並嚐試擾亂治安之人士。9條中,蘇哈公就占了1、2、5三條。為躲避日軍之搜捕,不得不東躲西藏,也幸得一家曾相熟的馬來人的庇護,改名換姓將其藏匿在了日拉務縣(Daerah Jelebu)的鄉下,在那樣的亂世中居然苟全了性命。這種藏匿的日子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方告結束。但也正是這場禍事,他與其母、弟弟妹妹們也失去了聯係。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因為身在新加坡的小姑婆(太公於上海所生之女)的緣故,始與我嶽祖父重新取得聯係。重獲自由後,憑著他的勤奮、節儉和精明,他從一家橡膠園的割膠工做起,經過幾年的拚搏奮鬥,不僅於異邦成了家、還立了業。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有利板廠有限公司”就是他家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