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對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符號的凝視研究
公共管理
作者:代改珍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什刹海地區為例,研究遊客對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符號凝視。研究結果表明,遊客凝視什刹海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符號元素主要有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輪車、老字號、銀錠橋、酒吧和寺廟等。遊客類型的差異影響遊客凝視的內容,文化型遊客和觀光型遊客對什刹海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符號的感知體驗要顯著高於休閑型遊客。遊客凝視一項綜合性的文化工程。遊客凝視是一種權力,遊客通過這種權力途徑和權力行為參與到旅遊地的社會性建構當中。什刹海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符號傳承了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途徑主要有留住居住於此的老北京人、增加一些具有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參與性活動和文化表演等。遊客對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凝視,除了什刹海曆史街區外,還有故宮、前門大柵欄、天安門和南鑼鼓巷等。
關鍵詞:遊客凝視 旅遊符號 曆史街區 什刹海
一、引言
遊客旅遊的目的是離開自己的慣常生活地,去尋找差異、愉悅、解脫、懷舊或者刺激,他們通過“凝視”旅遊地的人、物和事象去體驗,完成旅遊“朝聖”[1]的“人生儀禮”。“凝視”也是一種權力,遊客通過這種權力途徑和權力行為參與到旅遊地的社會性建構當中。“遊客凝視”主要關注將遊客作為主體的建構行為和建構影響。本文以什刹海曆史街區作為遊客凝視的場域,基於遊客體驗視角,研究同一凝視主體遊客對什刹海曆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符號的凝視,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和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二、凝視研究
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了“凝視”的概念,凝視作為一種目光投射,是主體施予客體的作用力,象征著一種權力關係,不僅是一種壓製,也是一種生產[2]。在此基礎上,1990年,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裏(John Urry)提出了“遊客凝視(tourist gaze)”[2]的概念,並迅速發展成為旅遊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工具。諸多旅遊人類學家不斷地運用這一概念進行實證研究,並進一步對凝視理論在旅遊領域的應用提出新的理論建設,提出“反向凝視(reverse gaze)”、“當地人凝視(local gaze)”等概念,試圖將凝視權力從遊客對旅遊地居民的單向度研究轉向雙向權力施加,確認居民在旅遊中的作用,強調旅遊地居民在旅遊的社會性建構中的能動性。後來有學者嚐試以“旅遊凝視(tourism gaze)”建構包含更多元化的利益主體的凝視研究[3],主張考慮遊客間凝視、旅遊掮客的作用、隱形凝視(主要指反思性的自我凝視)的作用,並提出諸凝視主客體之間是雙向互動的,是互為主客體的,凝視的路徑、重點及其發生的作用還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語境而變化。“凝視”是個隱喻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遊客通過目光施加的行為力量,還包括表情、動作、口頭表達等多元化的方式,將旅遊動機、旅遊訴求、旅遊體驗融合並表達出來,向旅遊地、當地居民施加影響。程與米勒(Cheong&Miller)將旅遊目的地的利益主體分為遊客、居民和掮客(包括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學者、媒體人員、旅行社及其他旅遊經營者、從業者等)三類[4],把旅遊研究的關注對象從遊客與旅遊地居民的二元對立中解放出來。北京師範大學代改珍在其博士論文《都市民俗旅遊資源的再生產——以北京什刹海胡同遊為例》中提出旅遊過程中“交互凝視(interactive gaze)”概念,這一概念在認識到旅遊過程中權力主體的複雜多元化的基礎上,將旅遊生產所涉及到的主體全部納入考察範疇,強調主體間的交叉互動,揣測、試探、協商、鬥爭、妥協、合作等,包括異質性主體作為群體的交互關係,主體內部個體的個性化權力態度及其行為,個體化的權力向度與群體的權力向度並不總是一致的;異質性主體在旅遊場域中因掌握資源的差異,其權力位點不同,權力行為施加的時機和環節也就不同,權力地位也不對等,使得主體之間以及主體內部各個體之間的權力不均質化,且在共同的場域內共同施加權力行為,相互之間產生影響。
厄裏認為是凝視是旅遊體驗的核心,在旅遊者的目光的凝視之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5]。謝彥君、彭丹係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學界對於旅遊體驗和旅遊符號研究的成果,從遊客的角度出發深度分析了符號解讀的過程、影響因素及結果[6,7]。楊振之等運用符號學理論對旅遊活動和旅遊開發的全過程進行全麵審視,指出符號化旅遊是解決旅遊“符號化”的一把鑰匙[8]。白凱等將旅遊目的地形象視為典型的標誌化符號,認為人們總是通過旅遊目的地的圖像符號和語言符號認知旅遊目的地的客觀存在特性[9]。
三、什刹海曆史街區遊客體驗調查分析
1.什刹海旅遊發展狀況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景區由前海、後海、西海水域、沿岸名勝古跡和民居民俗生活組成。什刹海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什刹海,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麵,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什刹海地區列為重點保護的二十五片曆史街區之一。
什刹海旅遊業發展起源於什刹海胡同遊,什刹海胡同遊發起於1994年,到2000年前後,一直都是以徐勇為首的北京胡同遊覽公司在獨家經營,每年接待15萬人次左右,呈現以國外遊客為主,國內遊客為輔的特征。2000年以後,什刹海地區的國內遊客數量迅猛增長,逐漸發展成為以國內遊客為主,國外遊客為輔的態勢。2008年5月,西城區政府成立了特許經營辦公室,對什刹海的胡同遊進行特許經營,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幾家有實力、有經驗的公司進行規範化的特許經營,目前共有9家公司,共300輛三輪車共同經營什刹海胡同遊旅遊項目。目前什刹海地區已發展成為AAAA級旅遊景區,策劃了“逛海子、食滋味、居品味、行趣味、蕩韻味、淘風味”等一係列旅遊活動項目。
2.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本文采用便利抽樣調查的方法,針對國內遊客,於2013年10月上旬與中旬集中進行,調研地點主要是在什刹海曆史街區,分散在煙袋斜街、荷花市場、酒吧街和金絲套保護區胡同(奧運人家)。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3%。
遊客的人口學統計特征。運用SPSS18.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的被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統計特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就被調查遊客的性別來看,男女比例為54.7:45.3,男性遊客的數量稍多於女性遊客數量。被調查對象以中青年遊客為主,24-44歲的遊客占總調研對象的63.8%。就月收入水平來看,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遊客最多,占總體遊客量的41.7%,其次是月收入水平為5000-10000元之間,占總體的32.6%,月收入水平低於2500元或者高於10000元的遊客相對較少。就受教育水平來看,絕大多數的遊客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占總體遊客量的80.7%。就職業差異來看,專業文教技術人員的遊客數量最多,占總體的33.8%,其次是學生群體,接下來就是企事業管理人員和服務銷售商務人員,分別占總體遊客量的13.4%和11.5%。就客源市場的空間分布特征來看,絕大多數的遊客是來自外省的,占總體遊客量的81.2%,其次是北京市其他地方的遊客,占總體的14.6%,而老城區的遊客占總體遊客量比重最小,為4.2%,遊客量隨著客源市場空間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呈現出一種距離遞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