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般的定價係統
事實上,商人是聰明的,因為他們懂得富人和窮人的消費者剩餘是不同的,他們希望所有的價格都是為每位顧客量身定做,以保證“對於能夠承受高價位的消費者收取最高的價格,而對隻能承受低價位的消費者實行最適合售價”。
電信運營商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們提供了各種的定價方案,可以讓每個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者剩餘選取合適的優惠套餐,你選擇的價位越高,表麵上你得到的優惠越多,其實商家所獲得的消費者剩餘也越多。
還有比電信運營商們更聰明的做法,電力企業的管理者則更加具有想象力,他們企圖建立一個根據需求的變化而隨時變化的定價係統。有效地用電價對消費者用電的積極性進行激勵,在電力充足的時候鼓勵人們用電,而在高峰期降低人們的消費。
1999年,電力美國的佐治亞電力公司真的實現了這個童話般的定價係統。他們為每個用戶安裝一種特殊的電表,並給用戶分配了基準用電量,采用實時計價的方法,使得每時每刻電價都不同。實時的電價取決於電力生產企業的信號,當電力的需求迫近裝機容量時,企業就會提高電價來刺激用戶減少用電,並且在電力供應不足的時候對超出基準部分收取較高的電價。這套係統成功地將電力需求減少了750兆瓦,某些大型用戶更是削減了60%的用電量,事實上,現在美國大約有1600萬用戶都在使用這種計價方式。
凡勃倫效應
2007年7月26日,產自日本新瀉縣的“越光”和宮城縣的“一見鍾情”兩個品牌的一級大米在北京太平洋百貨開賣。兩種大米均為兩公斤包裝,售價分別高達198元和188元。然而比國內普通大米價格高出20倍的日本大米依然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專門衝著大米來的顧客也大有人在,不到20天,12噸“天價大米”竟然在北京銷售一空。
這好像和我們的常識相反: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暢銷。而在經濟學家看來,這種現象被稱為:凡勃倫效應,這是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凡勃倫效應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它表明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消費行為在本質上是受他人引導的活動,消費背後的潛在動機是模仿和爭勝,處在較低階層的人模仿高階層的人的消費樣式。
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 B.Veblen)就如同天外來客,對我們這種看似理性的消費進行了無情的嘲諷。他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消費是模仿他人,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與他人的巨大差異而感到窘迫,規模巨大的廣告產業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我們常常模仿名人的消費,如果國王吃白麵包,能夠支付得起的人也吃白麵包,即使白麵包營養很低。
盡管隨著《有閑階級論》的出版,凡勃倫聲名鵲起,但這位怪誕的經濟學家總是行為詭異,他的衣服就好像是別人丟棄的一樣,總是很寬大陳舊,這位不修邊幅的經濟學家好像從不洗澡,渾身臭氣,煙不離口,肮髒邋遢,而且非常喜歡用別針,手表總是用別針別在背心上。不過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使用的這種衣領別針卻成了休閑階層的時尚裝束,人們紛紛佩戴用14K黃金打造的別針,似乎以這種具有諷刺意味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
聰明的經濟學
在經濟學的曆史上,古典的經濟學始終圍繞著價值展開研究,而現代的經濟學則是以價格為核心,這個巨大的轉變是從馬歇爾開始的,究竟什麼決定了價格?古典經濟學認為是“生產成本”,而早期的邊際主義者認為是“需求”,馬歇爾綜合了斯密、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和傑文斯的邊際效用學派理論,建立了新古典經濟學,他創建的數學化分析方法為今天的微觀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不過有趣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今天商家“欺騙”消費者的各種工具。瓊·羅賓遜夫人是第一個提出“價格歧視”的經濟學家,她還曾經有過這樣精彩的評論:“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不是找到一大堆答案來回答經濟問題,而是要學會不被經濟學家欺騙。”
在經濟學家的眼中,我們的世界就如同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不同的主人公為了他們的使命而演繹了虛幻的劇本,“打折券”、“免費”、“贈品”無非是華麗而誘人的道具,而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認清其虛假的演出,在他們的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虛幻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