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破解神秘的定價之謎 (1)(2 / 2)

可怕的資本

按照經濟學家的說法,資本也是一種可再生產的資源,其數量可以通過生產活動而改變;資本是一種可獲得收益的要素,因為隻要你願意等待,資本就會帶給你相應的回報。

資本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實物資本和金融資本。實物資本是指有形的實物,比如廠房、機器、農民以及原始人用的石頭、斧子等等,實物資本一旦生產出來,用途往往會限製在一個很窄的範圍,比如汽車廠不能用來煉鋼,鋼廠也不可能生產糧食。

金融資本是由銀行資本和企業資本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資本形式,通常以股票、債券、期貨合同這樣的證券形式體現。金融資本的演化不僅由工業企業所推動,更加被尋求利潤的金融企業所推動。哪裏有利潤,資本就流向哪裏。資本沒有腳,卻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凡勃倫曾經冷峻地指出:“資本是資本化的假設獲取收入的能力,資本數量的市場波動代表了投資者的信心變化。”

資本有時殘酷跋扈,有時卻溫情脈脈。

企業家們為了企業的發展,不得不向資本俯首稱臣,這時資本就是殘酷跋扈的;但同時,追求利潤的資本又時時向企業家“獻媚”,因為企業家能滿足資本追求高額利潤的天性。

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與他的合夥人創建了蘋果公司,隨著這個在車庫裏創建的公司不斷壯大,喬布斯也被美國前總統裏根譽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風雲突變,1985年,在剛過完30歲生日不久,這個“英雄”卻被董事會無情地驅逐出了“蘋果”。

喬布斯離開蘋果後也沒有閑著,又創立了兩家軟件企業,其中一家後來還被“蘋果”收購。1997年,淪為困獸的蘋果電腦隻能再次請喬布斯出山,資本力量流露出了它的媚相。蘋果公司前CEO吉爾·阿梅利奧在迎接喬布斯的歡迎詞中說:“我們以最隆重的儀式歡迎我們最偉大的天才歸來,我們相信,他會讓世人相信蘋果電腦是信息業中永遠的創新者。”果然,喬布斯短短數年就又讓“蘋果”重現了生機,iPod、iTunes、iPhone這些引領時尚的新品一次又一次征服了世界,公司股價也從喬布斯榮歸時的13美元一度飆升至135美元。

土地、勞動和資本

在今天的市場上,人們已經創造了50億種以上的商品,但無論是什麼商品,在他們的生產中,土地、勞動、資本都是最基本的三個要素。

第一個聲明生產要素的經濟學家是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 Bapfiste Say),他是19世紀初期法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者,而他的一生都扞衛他對自由經濟的追求,他使亞學·斯密的經濟學說通俗化和係統化。年輕的薩伊曾經得到拿破侖的欣賞而進入法國財政委員會工作,但就在他的名著《政治經濟學概論》出版前,拿破侖要求他修改關於關稅政策的某些章節,扞衛自由經濟的薩伊拒絕了拿破侖的要求,於是,在《政治經濟學概論》出版的同時,薩伊被解職了。緊接著,拿破侖查封了薩伊的一切著作,禁止薩伊從事學術研究,但倔強的薩伊並未屈服,他繼續回到商界,輾轉歐洲大陸傳播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

在薩伊看來,勞動、資本、土地是一切社會生產所不可缺少的三個要素,他認為生產活動創造的不是物質,而是效用,無論是電視、飛機還是茶杯、飲料,都可以認為創造了滿足我們需要的效用,而效用是評價產品價值的基礎。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值,而價值決定了商品的成本,這些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思想兩百多年前卻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薩伊的理論使我們對生產有了最初始的認識,所有的企業家也都明白,土地、勞動、資本這些生產要素都是有成本的,地租是土地使用的費用,工資是勞動的費用,利潤是資本的費用,企業家的工作就是將這些要素完美地組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