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共有地的悲劇 (3)(2 / 2)

將問題再複雜一些,現在房間裏有三個人,他們購買的目標是一部3000元的電視。顯然,三個人平均分擔成本3000,每人必須支付1000,不過,如果這時A、B兩個人僅願意支付500元,而C願意支付2500元,那麼顯然說明,A、B會反對購買電視的建議,因為他們的支出超過了他們的效用,但總的決定是購買電視,因為C的效用更大。

克拉克機製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避免人們說假話。

克拉克機製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一主體所報告的偏好改變了全體的最終選擇,則它必須繳納一筆金錢,其數額相當於它給其他主體帶來的損失。在這樣的機製下,你可以說謊,不過那對你沒好處,還不如說真話對自己更有利。

具體購買電視的過程很簡單,首先讓大家都了解克拉克機製的過程,讓兩個人先報告自己的效用,然後讓第三個人報告,三個人報告的各自的效用減去每人必須負擔的成本1000,得到每人的淨效用,即每人從購買電視得到的淨收益,然後把三個淨收益加起來,如果是正值,表明從整體來看是有收益的,那麼就購買;如果是負數,即說明總成本還抵不上淨收益,就決定不購買。

當然,如果有人說了假話,那麼必然對他不利。

A和B都屬於不太願意看電視的,我們以A為例,在B、C都說實話的情況下,如果他真實報告了自己的效用500,減去成本後A的淨效用為500-1000=-500,此時,假定B、C都說真話,從而淨效用之和為-500+1500=1000,顯然A的加入不改變最終的結果,仍然購買電視機。但是,假如A為了表達不購買電視機的意願而有意說謊,比如說謊報其效用為-1000,這樣則其淨效用為-2000,此時總效應為-2000+1000=-1000,從而結果變成不購買電視,對A有利。A此時顯然損害了B與C,因為他改變了B、C兩人的決定,因此要對A收取1000元的克拉克稅,此時他說真話時隻損失-500,而說假話則要支付克拉克稅,損失為-1000。

對於C,如果A、B都說了真話,此時總效應為-1000,說明兩人是不願意買的,而C的效應為2500,總的效應改變了原有的結果,因此C將支付A、B1000元克拉克稅,假定C為了穩妥起見,稱其效用為3000,那麼他仍然要支付A、B兩人的克拉克稅1000元,從而最終需要支付2000元,而所得仍為真實效用2500-2000=500元,並沒有增加,因此C也沒有說謊的意義。

克拉克機製的思想是緣於人們一種古老的想法,當一個人的行為對別人造成損害時,就應該給被傷害的人一定的補償,然而這種想法是不是最好呢?別急,精彩的內容還在後麵。

悲情的經濟學

如果一種資源沒有排他性的所有權,就會導致對這種資源的過度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公有地的悲劇”是指沒有人對公共資源負責而導致無效率。本質上說,“公有地的悲劇”也是一種囚徒困境,因為對於每個人而言,努力的捕撈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對於全體漁民而言,隻有當大家都遵守規則時,集體才能獲益。

產權經濟學的確立讓人們認識到共有地悲劇的原因,經濟學家從科斯的論文中找到了避免共有地悲劇的辦法:如果產權被明晰的界定,且所有的交易成本為零,那麼資源的利用效率與誰擁有產權無關。盡管津巴布韋保護大象的方法有些殘忍,但那裏的大象的確增多了,而且更多的人從灌溉權的拍賣中獲得了利益,產權製度的改變的確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

今天的人們越來越關注資源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逐步認識到自然資源產權的重要性。自然資源產權的界定,保障了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使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建立起了良性互動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