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製度能鼓勵人們增加社會的總體效率,使人們開發他們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當然,在一個社會當中,不同人所需要的激勵不一樣,對製度的要求也不一樣,激勵製度的合理性、適合性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通往奴役之路
說到製度對經濟的影響,就不得不提計劃製度與市場製度。
雖然,關於計劃與市場之爭似乎已經有了結論,可是這個問題在半個多世紀前,卻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計劃經濟體製可以看做是一個“超級廠商”,每一個工人都被指派到一個特定的工作崗位上,由各級部門的看得見的手來監督和指揮,工人被直接告訴去幹什麼,而不是通過市場價格的引導,這裏沒有價格的指引,市場價格並不存在。
但組織管理的交易成本是存在的,計劃體製的經濟運行效率低的根源在於組織管理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在計劃體製下,整個經濟的運行就如同交響樂團的演出,這裏弦樂演員並不知道管樂演員會如何演奏,需要有認真周密的排練讓每個人熟悉自己在什麼時間演奏什麼樣的音符,並且在現場還需要有指揮的統一調度,當然每個演員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會影響演奏的結果。
然而,當某個演員的樂譜出現調整的時候,這將帶來複雜的工作,因為這樣的信息必須通知給樂隊的每位成員,而且每個人可能都需要重新排練,因此在交響樂團中使用價格機製是十分複雜的工程,需要高額的交易成本。
盡管人們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在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理論提出來以後,但是,第一個認識並描述這個問題的人是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
哈耶克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富爭議的經濟學家。這位曾經在奧匈軍隊服役過的軍人,成為有史以來最強硬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1944年,哈耶克用他飽含對人類的憂思之筆,寫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立刻引起了轟動,首印在幾天內銷售一空,因為當時紙張緊張,出版社的印量竟然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後來一度曾在前蘇聯的要求下停止刊印,並長期將此書列為“禁書”。
哈耶克曆數了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認為計劃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並且,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在計劃體製下,“最劣者爬得最高”,因為企業管理者的收入和升遷,並不僅僅取決於業績,而往往由上級主管部門說了算。因此,企業家的行為與其“眼睛朝內”,還不如“眼睛朝上”。
哈耶克堅信,私有製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在哈耶克看來。一切類型的計劃經濟都是集體主義,結果必將一塌糊塗。
哈耶克與世長辭之後,他的墓碑上隻有一行字:弗·馮·哈耶克1899-1992。
當然,對於經濟製度這個問題,解釋最深刻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塞西爾·諾斯(Douglass Cecil North)。這位199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用曆史學的眼光透穿了計劃體製國家轉型期陣痛的根源所在。他從製度的角度回答了為什麼有的國家的經濟持續幾個世紀快速增長,而其他國家在經濟上卻停滯不前或者每況愈下的問題。
原來準備進入法學院學習的諾斯,因為二戰的爆發,不得已開始了三年的海員生活,持續不斷的閱讀使得諾斯樹立了要成為一位經濟學者的目標,不過緊接著,諾斯麵臨著一個抉擇:成為一個攝影師,還是進入經濟學的世界。
諾斯最終選擇了後者,並且從立誌成為經濟學家的那一天起,他就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是探索造就經濟的富庶與貧困的原因,盡管這是一段漫長而充滿意外的旅程,但諾斯矢誌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