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伸向蛋糕的魔爪 (1)(2 / 3)

看起來,今天的人們比我們的先輩擁有更多的“機會”,這可能隻是因為我們今天得到的“最終產品”絕對增加了。無論機會公平是否真的是海市蜃樓,至少經濟學家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場景,人們把關注這一係列問題的經濟學稱為福利經濟學,它的核心思想是從福利觀點對經濟體係的運行給予社會評價。

下麵首先讓我們從漏桶原理開始看看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

假定有這樣一個貧富分化的國家,隻有富人和窮人,分別集中居住在東部和西部。國家每天分給東部和西部同樣多的粥。東部富人這邊人很少,粥相對就多,每天的粥喝不完;西部窮人那邊人很多,很多人吃不飽,因此窮人們都認為這樣很不公平。

於是,政府決定,從富人的鍋裏打一桶粥,送給窮人吃,以減輕不平等程度。政府的願望很美好,隻不過為了把粥送到窮人那裏,政府需要買粥的桶、要雇用挑桶的人,增加很多開支,更不幸的是,政府用的那個桶破了個洞,成為一個漏桶。這樣,等粥到了窮人那裏,一路上卻漏掉了不少。為了公平而增加了開支,甚至喪失了公平,這就是效率的損失。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Arthur M.Okur)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理論”,奧肯曾形象地說:“當我們拿起刀來,試圖將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在窮人和富人之間做平均分配時,整個蛋糕卻忽然變小了。”漏桶原理告訴我們公平與效率的交替關係: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公平,而為了公平就要犧牲某些效率。

漏桶原理暗含了很多實際的情況,比如,如果對富裕家庭征收一定的附加稅,來資助貧困家庭,那麼,貧困家庭得到的資助總量一定小於富裕家庭所繳納的稅收總量,因為這筆資助在轉交過程中要經過一係列中間環節,這需要花費成本;同時,這種政策又會對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儲蓄和投資等產生影響。這樣,這種政策就成了一個漏桶,而這種漏出則代表了效率的損失。不過,有趣的是,真正最富的人似乎反應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敏感。2001年當美國總統布什簽署旨在逐步削減並最終廢除遺產稅的法案時,作為最大“受益者”的富豪們卻提出了最強烈的反抗,蓋茨、巴菲特等人甚至打出了:“請向我們收稅!”的口號。

但是,今天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達成了共識,如果對富人重稅,或者支持那些有能力的窮人,那麼這種稅製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隨著政府將更多的錢分配給窮人,他不得不提高富人及中等收入者的稅收,就如同老師拿出好學生的成績“獎勵”給差學生一樣,這樣必然會削弱富人們工作的積極性。經濟學家必須對這種取舍的幅度做出準確的估計。

這就如用刀來劃分餡餅的矛盾,平等代表了如何分餡餅,而效率則表示餡餅的大小,人們必須在平等和效率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效率關注的是能不能盡量把蛋糕做大,而公平則關注是能不能公平地分蛋糕。

帕累托最優

最早深入分析這個問題的是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他最早觀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而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法則,這成為福利經濟學的最高理想。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sfedo Pareto),意大利偉大的經濟、社會學家,21歲獲得工程學博士學位,擔任過意大利鐵路和重型工業公司的總裁,直到40歲,他才在洛桑大學開始了自己的經濟學之旅,專職經濟研究工作。人們把這位既獨立又好鬥的紳士稱為“塞利尼的孤獨思想家”,因為他的一生都在扞衛自己的福利經濟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