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伸向蛋糕的魔爪 (2)(2 / 3)

假想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如果別人搶行,你不搶行,那麼你將永遠無法通過路口,但是如果人人都搶行,那麼將造成交通阻塞,結果還是誰也無法通過路口。

如果大家都追求效率,那麼社會將沒有效率。這裏似乎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已經變成個人與集體的矛盾,通常個人從理性出發追求效率,而集體必須更加關注公平,個人與集體的矛盾也使經濟學家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當交通出現擁堵時,你總會覺得自己的車道特別慢,可是當你駛進另一個車道時,你會發現並沒有快多少。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會和你有同樣的想法,這就如同大家在超市去排最短的隊一樣,最後短隊變成了長隊,一旦平衡,所有的車道同樣地慢,在不斷改變車道的過程中,時間都浪費在選擇上了。選擇職業的過程與排隊購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某個職業的報酬高,往往人們會一擁而上,結果很快這個職業的報酬就會變低。另外在股票市場,如果買入明顯有利的話,誰又會賣出呢?

在高速路上還有一些有趣的現象,你是否發現,基本上每次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旁邊車道的車速都會下降,雖然那些司機知道,自己的車不會發生意外,但好奇心的驅使都會使他多看一眼,但這一眼卻讓後麵的車要多等10分鍾甚至1個小時。假設一下,如果在這一刻,讓所有通過的司機同時投票決定,是否減速行駛,那麼投票的結果肯定是加速通過,但實際的結果是讓每個司機單獨投票時,因為他已經付出等待的時間和油費,為什麼不慢慢通過呢,也許隻能把好奇心的滿足當做對等待的補償。

有時,個體和集體的衝突令我們難以想象。

在劇院看戲,如果你第一個從座位上站起來,那麼你將比別人看得更清楚,但如果每個人都站起來,那麼他們將和坐下時看到的清晰程度一樣,但卻要花費更大的體力。這裏我們似乎得到了一個矛盾的結論,如果單個主體采取某種行為會得到回報,但是其他主體都采取這種行為時,好事可能會變成壞事。

經濟學家們稱這樣的情況為“合成謬誤”,薩繆爾森在他風靡一時的《經濟學》教材中指出:“對於部分來說是對的事情,誤認為對於整體來說也是對的,這一錯誤的概念就是合成謬誤”,也就是說,個人的理性決策往往會導致集體的非理性決策。

這樣的合成謬誤更是隨處可見:在聚會的時候,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聲音蓋過別人的,可最終發現自己的嗓子喊啞;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每個人都想多存點錢,結果社會總的儲蓄就會減少;即使其他國家拒絕降低他們的關稅,減少進口物品的關稅也可以使美國得益;如果所有的農民都獲得了豐收,那麼,農民的總收入可能將會下降。

同樣,個體微小的努力就會給集體帶來效率的改進。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講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個熾熱的星期天下午,剛從郊外度假返城回來的人們將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原因是有個床墊從一輛車上掉了下來,堵了一條小路,從而所有路上的車都慢了下來,此時有個好心人正好路過,他把床墊搬走了,所有人都會受益。”

偷盜、詐騙、搶劫、綁票這樣的行為沒有一個是道德的,但對個別人有效率,他們能獲得超額的利益,但對於社會卻是道德的倒退,因此為了全社會的利益,社會上必須有人製止這樣的“效率”,維持社會的公平。

正當人類都陷入合成謬誤的苦苦思索時,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站了出來,他一生都在致力於這樣一個問題的研究:為什麼個人的理性行為往往無法產生集體或社會的理性結果?他的研究給人們帶來了解決合成謬誤的一絲希望。

集體行動的邏輯

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美國馬裏蘭大學教授,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奠基者。奧爾森的學術貢獻遠遠超越經濟學的範圍,對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天妒英才,1998年2月19日,奧爾森在辦公室門外心髒病突發不幸早逝。《經濟學家》雜誌這樣評價這位經濟學家:“奧爾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這樣一部傑作對我們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了。” 這部傑作就是《權力與繁榮》,在書中,奧爾森將政治學中的權力和經濟學中的繁榮結合起來,重建了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