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始計篇(3)(1 / 3)

兵者,詭道也

策略

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把握時機,創造條件,主動進取,出奇製勝。“詭道”的作戰原則。當然不能毫無保留地應用於企業管理和商業經營活動,這是由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了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大前提,在一定的條件下,《始計篇》“因利製權”的策略思想也可以加以改造而應用於經營領域。如“強而避之”的原則,就值得經營決策者在工作中予以借鑒。眾所周知,企業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常常會遇到強大的對手。因此,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勝利,有時也需要采取強而避之、迂回取勝的策略。當然商戰的基本目的並非是“消滅”對手,而主要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並求得較大的發展。所以,企業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麵前,可以借鑒“強而避之”的原則,采取另辟路徑和巧鑽空檔的方法迂回取勝。所謂另辟路徑,是指不要和強大對手在同一地區、同一商品上展開競爭,而是另尋他途,求得發展。所謂巧鑽空檔,是指瞄準同行業競爭項目中的薄弱環節發展自己,出奇製勝,占領市場。在某種情況下,巧鑽空檔還包括利用外國法律和政策的空子,推銷本國的產品賺取外彙。至於對《計篇》中其他諸如“實而備之”、“亂而取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原則的借鑒和應用,應該有同樣的思路。

洞察詭詐行為,避免無謂損失,任憑風浪起,穩住釣魚船。和戰爭狀況相同,在商業領域中同樣存在著詭道和欺詐。可是,戰爭中的“詭道”符合軍事道德,而商業中的欺詐卻是不道德的行徑。所以,一旦在商業活動中遇到投機、詐騙的行為,就應該通過法律的手段加以打擊。同時,做為經營決策者,也必須洞察情況,了解商業領域的欺詐行徑及其主要手段,防患未然,預做對策,以防止上當受騙,遭受不必要的損失。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認為,學習和研究《計篇》的“詭道”思想,是大有裨益的。不法奸商之所以能兜售其奸,引誘善良的人們上當,不外乎采取“利而誘之”、“親而離之”等手法。如果正直的企業家懂得一點《計篇》中的“兵者,詭道也”的道理,就可以增強“免疫力”,能夠洞察其奸,揭穿不法之徒的鬼蜮伎倆,促使企業經營、市場競爭沿著健康公平的道路發展。

蘋果公司攻其不備

1982年,在美國《幸福》雜誌上所列的全美500家大企業的名單上,赫然躍出了一名新秀——名不見經傳的蘋果計算機公司。這家名列第411位的大公司,當時年僅5歲,是美國500家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一年之後,奇跡再次發生。當美國《幸福》雜誌再次公布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的排位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年輕的蘋果計算機公司青雲直上,一舉躍到了第291位,營業額達9.8億美元。蘋果計算機公司的發展確實是個奇跡。在它第一次躋身於《幸福》雜誌500家大企業的5年前,它還是一個隻有兩人的汽車房廠家。這兩位年輕人分別是21歲的史蒂夫·喬布斯和26歲的斯蒂芬·沃茲尼克。

1976年,這兩位頭腦靈活,又有開拓精神的美國青年,經過努力,研製出了個人計算機,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當時,美國的許多計算機生產廠家,都把研究和生產的重點放在大型計算機上。對個人計算機,他們認為前途不大、利潤不高,因此不屑一顧。

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芬·沃茲尼克這兩位年輕人瞄準機會,在大家都忙著搞大型計算機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個人計算機上,決定另辟一條新路。創業伊始,困難重重,缺乏資金。喬布斯賣掉了自己的金龜牌汽車,沃茲尼克賣掉了最心愛的計算機,湊了1300美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他們終一在1976年研製成功一台家用電腦,命名為“蘋果1號”。當他們把這台電腦拿到俱樂部去展示時,立刻吸引了不少電腦迷,他們紛紛掏錢購買,一下子就訂購了50台。從此,局麵打開,他們的訂單源源不斷。兩位年輕人認定家用電腦的發展前景廣闊,於是他們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個級隊計算機。同時,他們還積極網羅各方麵人才,進一步研製和改進家用電腦,陸續向市場推出一係列新產品。就在蘋果計算機公司大舉出擊,大獲其利的時候,IBM公司卻仍反應遲鈍。這正好給蘋果計算機公司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時機。後來,蘋果計算機公司的發展出乎IBM的意料,它又向市場推出了個人電腦網絡係統。這種係統可以把眾多個人計算機及其他一些設備聯接起來,互相交換信息。這種係統嚴重地威脅到了IBM的生意,直到此時,IBM才大夢驚醒,連呼後悔。IBM接受了蘋果計算機公司的嚴峻挑戰。但是良機已過,蘋果計算機公司已今非昔比,羽翼已豐。盡管IBM財大氣粗,力圖後發製人,但蘋果計算機公司仍始終在電腦市場上保持26%的份額。於是,美國計算機界又多了一位呼風喚雨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