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1),革車千乘(2),帶甲(3)十萬,千裏饋糧(4);則內外(5)之費,賓客之用(6),膠漆之材(7),車甲之奉(8),日費千金(9),然後十萬之師舉(10)矣,其用戰也勝(11),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12)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13),則諸侯乘其弊(14)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15)。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6),糧不三載;取用於國(17),因糧於敵(18),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19)。力屈、財殫,中原(20)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21),甲胄矢弩(22),戟盾蔽櫓(23),丘牛大車(24),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25),當吾二十鍾;稈(26)一石(27),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28)。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29),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30)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31)之司命(33),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釋】
(1)駟:原指一車套四馬,這裏是量詞,指一輛戰車。
(2)革車:一說為載運糧、械等兵車。
(3)帶甲:戰國時稱武裝士卒為“帶甲”,這裏泛指軍隊。
(4)饋糧:運送糧食。
(5)內外:泛指前方後方。
(6)賓客之用:各國使節往來的費用。
(7)膠漆之材:指維修作戰器械所需的物質。
(8)車甲之奉:車甲,車輛盔甲;奉,保養。
(9)千金:巨額錢財。
(10)舉:出動。
(11)勝:即“速”意,全句為用兵作戰宜速勝。
(12)暴師:陳師於野。
(13)殫貨:經濟枯竭的意思。
(14)弊:疲困,此有危機之意。
(15)譯為用兵打仗隻聽說有寧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追求指揮工巧而久拖的。
(16)役不再籍:役,兵役。籍,登記。
(17)取用於國:指武器裝備等從國內取用。
(18)因糧於敵:借敵之糧以助我。
(19)丘役:賦稅徭役;丘,古代地方行政單位。
(20)中原:這裏泛指國內。
(21)破車罷馬:破車,戰車損壞;罷通“疲”。
(22)甲胄矢弩:泛指武器裝備,胄,頭盔。
(23)戟盾蔽櫓:泛指各種攻防兵器。
(24)丘牛大車:指運載輜重的牛車。丘牛,大牛。
(25)鍾:古時量器。
(26)稈:飼草或柴草,稈。
(27)石:重量單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28)貨:財貨,這裏指用財貨獎賞的意思。
(29)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30)雜:混合,攙雜。
(31)民:泛指民眾。
(33)司命:古代星名,借喻為命運的掌握者。
【譯文】
孫子說:凡用兵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要動用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要越境千裏運輸軍糧,那麼前方後方的經費、招待國賓使節的開支、膠漆器材的補充、車輛盔甲的維修,要耗費千金,然後十萬大軍方動。用這樣大的軍隊去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使力量耗盡,長久出兵在國外就會使國家財政發生困難。如果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軍力耗盡、國家經濟枯竭,那麼列國諸侯就會乘此危機而興兵進攻,那時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打仗隻聽說過寧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為追求指揮工巧而久拖的。戰爭持久對國家有利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害方麵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