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1);不戰而屈人之兵(2),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5),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車賁車(6),具器械(7),三月而後成。距(8),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9),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11)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12),不若則能避之(13)。故小敵之堅(14),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15),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16)。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17):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18)。不知三軍之事,而同(19)三軍之政(20)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21),而同三軍之任(22),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23)。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24),將能而君不禦者勝(25)。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26);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
(1)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雖百勝,但仍有傷亡,不是好中之最好。
(2)不戰而屈人之兵: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3)伐謀:伐,攻打。全句譯為最好的辦法是以計謀而勝過敵人。
(4)交:這裏指外交手段。
(5)其次伐兵:以武力戰勝敵人是次一等。
(6)車賁(墳溫):即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
(7)具器械:準備攻城用具。具,準備。
(8)距(因):通“堙”,指土山。為攻城而堆積的土山。
(9)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
(10)非戰:指不用交戰的方法。
(11)頓:通“鈍”這裏指疲憊、受挫的意思。
(12)逃:脫離擺脫。
(13)避之:避免與敵交戰。
(14)堅:這裏是堅持的含義。全句為弱小軍隊隻知堅守,將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15)輔:輔助,這裏指助手。原意為輔木。
(16)隙:間隙,漏洞。
(17)患:危害,貽害。
(18)縻軍:縻(迷),係,製約;縻軍,束縛軍隊。
(19)同:共同,這裏指參與、幹涉。
(20)政:這裏指軍隊的行政。
(21)權:權變,權謀。
(22)任:任用、責任,這裏有調度軍隊,指揮軍隊之意。
(23)亂軍引勝:宋梅堯臣注“引勝”為“自去其勝”,即自取滅亡。引:奪走,失去。
(24)虞:《國語·晉語》中注雲“備也”,指準備。
(25)禦:駕禦、牽製、製約的意思。
(26)殆:危險,失敗。
【譯文】
孫子說:凡用兵打仗的法則,使敵國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軍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潰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潰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潰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潰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隻有不用戰爭就使敵軍屈服的,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戰勝敵人,最下策是攻城。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的。製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輪車,準備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將帥不勝其忿怒,驅使士卒們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可是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於指揮戰爭的人,使敵軍屈服但不是靠硬打,奪取敵人的城堡但不是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但不是靠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來取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至於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圓滿取得,這就是謀劃進攻的法則。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就要設法戰勝敵人,兵力比敵少就要設法擺脫敵人,實力比敵人弱就要避免與敵決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隻知堅守硬拚,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好比是國家的輔木,將帥和國家的關係如同輻車相依。如果相依無間,國家一定強盛;如果相依有隙,國家一定衰弱。國君可能不利於軍隊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而硬叫它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撤退而硬叫它撤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懂得軍隊的內部事物而幹預軍隊行政,將士就會迷惑不解;不懂得用兵的權謀而幹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隙進攻的災難就會臨頭,這就是所謂自亂軍心,自取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