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軍形篇(2)(1 / 2)

鬆下先生還很強調在實踐中培訓人才,他認為企業培訓的不是“學者”,而是“臨床家”。光有學識不能經營事業,必須兼有“臨床經驗”才行。所以,他對本公司的員工都要進行培訓,任何新到公司工作的人都要進行崗前培訓,合格後才能上崗。

鬆下電器公司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使其每年支出的人員培訓費和科研開發費,約占其營業額的8%左右。人們說,在國際市場的電器競爭中,鬆下贏就贏在其對人才的培育上。這說法正如我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論述的“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的道理。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人才開創事業,事業造就人才,這是經過曆史實踐反複驗證過的一條定律。

關於鬆下電器公司的第二件為人熟知的事,就是勤儉的經營作風。凡參觀過該公司的人都會感到驚訝:辦公室坐落在森口的無名街道,室內擁擠不堪,過道上不鋪地毯,公司用的草稿紙是使用過的紙張背麵裝釘成的。員工因公用小車大多數是租“的士”(這可節省專職司機和停車場);公司要求每位員工在生產中要勤奮和精打細算,大手大腳的耗用原料和開支是不能容忍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個公司手中有這麼多的財產,幹嘛還那麼小氣。事實上,鬆下電器公司就是靠這種勤儉作風使公司不斷發展的。它把節省的各項開支,用於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培育人才。對科研和培養人才的資金他們是從不吝惜的。正因為這樣,該公司保持每年的效益以兩位數速度的增長。鬆下電器公司一點成功經驗,又一次證實“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古訓的深刻意義,很值得辦企業者借鑒。

【商人活用之一】企業精神做為企業全體員工的理想、信念、價值觀,一旦被建立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有形的物質力量。

企業精神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是進行市場競爭的前提條件。一個高明的企業家或精明的企業領導人,都是會首先在塑造企業精神上下功夫的,要說謀“道”,就要選謀“先為不可勝”之“道”。

營造優良的生存環境

在各種企業中,大概隻有那種自然壟斷,並且由政府加以保護的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不用擔心競爭者。其他各種行業內都存在形形色色的競爭者。在競爭市場上自不用說,即使在壟斷市場,仍需擔心潛在競爭者的進入,這種擔心就限製了企業獲取最大利潤的能力。全球經濟日益密切的聯係,給企業引來了國外的對手。

另外,產品的相似性使得企業還麵臨替代性產品的威脅,如電影與電視,電視與廣播之間,都存在著觀眾或聽眾的競爭。

由於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是有限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公司走上了跨國經營的道路。而在此同時,也有不少的企業由於國外競爭者的進入而陷入困境,有限的市場被外來的公司搶占。雷聲公司於1947年首次推出餐廳用微波爐,20年後,他們又推出家用型微波爐,一時間大受歡迎,市場供不應求。但到了1990年,美國家庭中每五戶便有四戶擁有微波爐,而且有3/4的產品來自遠東地區。

國外競爭者不同於本國的競爭者,兩個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成本結構、營銷慣例和文化習俗,麵臨的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不同,產品也會有著不同的價格和特性。在這些方麵處於劣勢的國內企業麵對國外產品的衝擊,其結果就是陷入困境之中。國內企業陳舊的管理方法,落後的營銷手段,缺乏更新的產品開發,都無法與外來者競爭。企業要想渡過難關,就要在一個新的高度展開競爭。為此,企業需要花大力氣來進行觀念、方法和產品的更新。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佳能為代表的日本公司開始對美國的複印機行業發動了猛攻。日本依靠便宜、小型的複印機,從該行業的巨頭美國施樂公司手中贏得了市場。1976年,施樂公司還擁有美國複印機市場的67%,五年之後,它的市場占有率就猛跌到42%。施樂公司在競爭過程中,也改變了它對利潤的認識,拋棄了以前那種隻追求眼前利潤的做法,以長遠的觀點與日本公司爭奪市場占有率。

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的電視機行業,麵對著全麵放開的電視機市場,日本的索尼、日立等公司大舉進犯,很多人都預言電視機行業將元氣大傷,但結果卻是出乎大家意料,中國的電視機廠家不僅占住了國內市場,而且在競爭中更加壯大,產品出口海外。一些廠家還計劃在國外投資,參與國際競爭。

在全球性競爭的行業中,有的國家為了增加自己的外彙收入,往往對本國出口實行鼓勵的政策,如減免稅收和出口補給。有的跨國公司為了先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在競爭中采取低價傾銷的策略。國內原有企業首先就處於不平等的地位,這時企業也可以去尋求政府的保護,使企業有強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