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1)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2)是也;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3);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4),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5)。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6),不可勝聽也(7);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8),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9),如循環之無端(10),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11),至於漂石者(12),勢也(13),鷙鳥之擊(14),至於毀折者,節也(15)。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16),節如發機(17)。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18)而不可敗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19),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20);予之,敵必取之。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21),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22)。
【注釋】
(1)分數: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2)形名:古時軍隊用的旗、鼓等,這裏引申為指揮。
(3)奇正:古代軍隊作戰的變法和常法。
(4)石段:礪石,即磨刀石,這裏泛指石頭,以石段投卵意為以實擊虛。
(5)以正合,以奇勝:以正兵交戰,以奇兵取勝。
(6)五聲:古代用宮、商、角、徵、羽標五聲音節。
(7)勝(聲):盡的意思。
(8)五味:甜、酸、苦、辣、鹹。
(9)相生:指互相聯係,相互轉化之意。
(10)循環之無端:順著圓環旋轉,沒有盡頭,比喻事物的變化無窮。
(11)疾:急速。
(12)漂石:即將石衝走,並不是將石浮起。
(13)勢:即客觀自然態勢,喻兵勢也。
(14)擊:另本也有“鷙鳥之疾”,但疾也為擊意也。
(15)節:此指節奏。
(16)弓廣弩:拉滿的弓弩。弓廣(郭)弩(努)。
(17)發機:觸發弩機。
(18)形圓:指陣勢部署得四麵八方都能應付自如。
(19)治亂,數也:數,即前言“分數”,指部隊的編製、組織等。
(20)形之,敵必從之:形,示形,以假象欺騙敵人。全句譯為:以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定上當。
(21)戰人:指揮士卒與敵作戰。
(22)勢:即指在“形”(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發揮將帥的指揮作用,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量。
【譯文】
孫子說:要做到管理人數眾多的軍隊像管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就必須組織得好;要做到指揮人數眾多的軍隊作戰像指揮人數少的軍隊作戰一樣,就必須用規定好了的信號來指揮;統帥全國的軍隊,即使遭受敵人的進攻,也不致失敗,這是因為“奇正”運用得正確;軍隊進攻敵人,如同以石擊卵那樣,這是因為“避實就虛”運用得適宜。
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變化如天地運行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終而複始,猶如日月的運行;去而又來,好似四季的更迭。樂音不過五個音階,可是五個音階的變化,卻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色素,可是五色的變化,卻看不勝看;滋味不過五種味道,可是五味的變化,卻嚐不勝嚐;作戰的形式不過“奇”、“正”,可是“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奇”“正”相互轉化,就像圓環旋轉那樣,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它呢?
湍急的流水飛快地奔瀉,以致能把石塊漂移,這是由於水勢強大的緣故;凶猛的飛鳥以飛快的速度搏擊,以至能捕殺鳥獸,這是由於節奏恰當的關係。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發出的節奏是短促的。險峻的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短促的節奏就如擊發弩機。
旌旗紛紛,人馬紜紜,在混亂的狀態中作戰,必須使自己的部隊不發生混亂;戰車轉動,步卒奔馳,在迷蒙不清的情況下作戰,必須把部隊部署得四麵八方都能應付自如。
在一定條件下,嚴整可以轉化為混亂,勇敢可以轉化為怯懦,堅強可以轉化為虛弱。嚴整或混亂,是由組織編製好壞造成的;勇敢或怯弱,是由態勢優劣造成的;強大或弱小,是由實力大小對比造成的。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偽裝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為其調動;用小利引誘敵人,敵人必為其所動;用這樣的辦法去調動敵人,用重兵待機掩擊敵人。
所以,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設法造成有利的態勢,而不苛求將吏,所以他能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態勢。所謂“任勢”,是說善於選用將帥指揮作戰,就像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石頭的本性,放在平坦的地方比較穩定,放在陡斜的地方就容易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靈活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