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夥伴還是麻煩?朝核問題折射中國戰略思維漏洞
特別關注
作者:薑聲揚 史兆琨
朝鮮核爆:中國開始反思對朝政策
記者:朝鮮的核試驗為中國人帶來了哪些震驚和挑戰?
邱震海:首先,這已經是朝鮮第三次核爆了,這本身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是一個震驚。在2006年10月9號朝鮮第一次核試驗之前,中國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上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從2006年到2009年再到這次2013年的大年初三,朝鮮連續三次核試驗,這意味著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是有限的。這可以從三點來看:一,這次的時間點的選擇,在中國最重要的春節的大年初三;第二,中國到最後一秒還在試圖阻止朝鮮進行核試驗;第三,中國新的領導人要到下個月的兩會之後才完全上任,中國的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才能產生,如果朝鮮給中國麵子的話,完全可以等到5、6月份進行核試驗,至少與中國領導人有過麵對麵的交談之後。
而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領導人跟朝鮮領導人進行雙邊高峰會談是不可能了,中國和朝鮮高層之間的某些不和已盡顯無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考慮幾個問題:第一,朝鮮為什麼屢次三番置中國利益於不顧?第二,中國對朝鮮還有多少影響力?第三,朝鮮對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戰略作用?第四,如何在中國大戰略格局下思考朝鮮問題?
記者:對於朝鮮問題,國內官方媒體難得發出了不一致的聲音,您怎麼看?究竟誰更準確?
邱震海:隻要是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上,任何質疑和批評都是有建設性的,都是允許的。但是與此同時,之所以中國的官方媒體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解讀角度,我認為這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上所述,從2003年開始,中國已經為六方會談煞費苦心了,但是,包括過去二三十年中國做的努力全部白費了。而在此時此刻中國官方媒體發出了這樣不同的聲音,我認為是非常好的,這一方麵體現了中國現在的民間輿論、包括中國對外政策上有不同的聲音,比如美國有鷹派、鴿派之分,雙方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是都圍繞著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因此,我認為中國官方媒體難得看到的少見的不同角度的解讀,其實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已經逼迫人們直麵中國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略困境以及戰略困境背後的問題。
中國需要清晰的全球夥伴戰略
記者:那麼對於中國來說,朝鮮是究竟夥伴還是麻煩呢?
邱震海:我認為兩者都是。從現實角度來看確實是個麻煩,朝鮮搞核武器,或者擁有核武器,或者一不高興試爆核武器,乃至使用核武器,就等於在中國東北幾千萬百姓頭上用一根細絲懸著利劍,而細絲斷還是不斷取決於掌握這根細絲人的一念之間,看他的心情好還是不好。這個比喻可以表現朝鮮擁有核武器對我們東北邊境和國家安全造成如何的危害。
當然,現在很多人認為朝鮮還是夥伴,這是曆史的原因,也是朝鮮半島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戰略要塞的重要作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朝鮮血凝成的友誼有一個非常明顯特征,意識形態相同。但現在冷戰已經結束二十多年了,中朝關係還遺留著相當程度的當時的色彩,我們在思考對朝政策時很多出發點還依然有著冷戰時代的特色,這是不完全正確的。
第一,說朝鮮是中國天然的戰略屏障,是因為朝鮮戰爭的時候美國或者韓國如果試圖侵略中國,要通過朝鮮半島進來。但今天我們都知道帝國主義如果要侵略中國的話不可能再通過陸上進,未來的戰爭一定是海空戰爭,尤其是海洋戰爭,所以朝鮮對中國所謂的天然戰略屏障的作用無法落實在具體的問題上。第二,即使在冷戰時代,中朝關係也不是那麼鐵的,當時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國互相為敵,隻有朝鮮同時遊走於兩個互相敵對的大國之間,因此這種所謂的一致的盟友的說法也是似是而非的。而現在,朝鮮的麻煩是實實在在的,就是用細絲懸在東北幾千萬老百姓頭上的那根利劍。
中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除了對戰略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考量,似乎對朝鮮始終有一種擱置不去的一種情懷,似乎少不了這麼一個朋友。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因為朝鮮人民要爭取自己祖國的獨立民族的尊嚴的態度我們感同身受。但是,今天的社會已經進入到用文明價值觀來支撐我們行為的社會了,在1995年之前可以搞核試驗,但在1995年人類簽訂了核不擴散協定之後,就需要遵守人類共同的文明價值觀導致的共同行為規範。中國需要從當今全球戰略高度來看是否還需要朝鮮這麼一個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