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民生保障,收入分配改革及收入倍增計劃,提升消費者可支配收入也將促進汽車購買力的提升。
在現階段,中國人的汽車夢做得很堅決很徹底,但很多人是主動做夢,也有很多人是被夢推著往前走。
“很多人買車開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周大地說。他進一步分析說,由於一些城市“攤大餅”式的道路布局,不合理的城市空間規劃,使城市人的日常出行距離越來越遠。步行太遠不可能及時到達;公共汽車和地鐵高峰時段異常擁擠;打車難在北京等大城市成痼疾;自行車道被占,道路設置複雜,騎車出行不現實。無奈之下,隻能自己給自己當司機。
“其實很多人心裏也是矛盾的,開車很累,擁堵,經濟負擔重;不自己開車又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周大地說,“汽車的確給人們的出行和生活增加了許多方便,沒有理由製止人們去擁有。中國這麼多人口,恐怕一億輛私家車也打不住。但由此帶來的能源安全和環境汙染的擔憂也是必須麵對的。”
培育新時代“汽車觀”
從奢華性向功能性轉變,放棄車輪上的享受、回歸自然都是成熟汽車文化的表現。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汽車大國,需要成熟的汽車文化。汽車文化不能被汽車產業推著走。”周大地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簡單製止私家車的發展不行,任由汽車文化被虛榮、高能耗和炫耀的風氣主導也不行。節能、環保、小型化、電動化是汽車業發展的未來。而成熟的汽車文化決定著正確的方向。”
說到汽車文化,目前中國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很嚴重,汽車成為一些人“官”和“富”的象征。一些人不顧實際需求、不看功能隻看牌子,買車時隻求“大”求“貴”。周大地笑著說:“這也不能怪消費者,其實多數人都不能免俗,因為大環境就是那樣。汽車企業的各種廣告宣傳都在忽悠和造勢。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很實際地開個節能的小車,還可能遭冷遇呢。”
曾有人感歎,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街頭,騎自行車的人比開汽車的人多得多,而在歐洲,行駛的汽車多是小排量。
從奢華性向功能性轉變,放棄車輪上的享受、回歸自然都是成熟汽車文化的表現。
周大地說,成熟的汽車文化是多方麵的力量共同造就的:在歐洲,很多道路旁邊劃出的停車位隻適合小型的兩廂車停放,大的三廂車根本停不進去;歐洲的汽油是最貴的,原因是歐洲征取非常高的燃油稅,政府也不會為保持低油價而補貼石油企業。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車輪上的國家”,也出了很多招來製約大車的發展,在華盛頓,SUV的停車費要比一般車貴50%。
而在我國,一方麵,消費者被廠家推著催著拉著買華而不實的大車,另一方麵很多有利於節能減排的規矩又沒有建立起來。城市規劃、布局又逼著消費者自己買車開車。
周大地說,從政府的角度講,必須係統地解決“汽車病”,從城市規劃、道路設置、公交服務等方麵全方位改進,提供真正便利快捷有尊嚴的公交,讓每個人都盡量減少開車的必須性。東京、香港、新加坡、倫敦、巴黎、紐約等世界超大城市都有完善的地鐵網絡、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係統。這是減少私車出行的先決條件。
《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主編、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俊秀認為,汽車的限購和限行引發了汽車產業界的不安和反對,形成了增長和限製的矛盾。未來幾年,將會出現一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甚至一些三線城市汽車限製性政策密集出台的局麵,“增長”和“限製”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該報告建議,中央政府應該做好頂層設計,製定全麵的汽車社會發展規劃,把汽車相關的不同方麵納入整體規劃,特別是解決汽車產業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統合不同部門汽車相關政策,使得這些政策不再出現不兼容的問題,確保汽車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