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隻有5%的小企業最後能成長為大企業。不過不要泄氣,企業大小無所謂,重要的是贏利基礎怎麼樣。私營企業最重要的不是最大,而是最賺錢。我看到的小企業多於大企業,他們在規模小時,很賺錢;擴大規模後,企業是像模像樣了,但利潤並沒有增加,甚至比以前低,幹得很累。有些人就縮回到原先的規模,靜悄悄賺錢去了。日子很舒服,不缺錢,有房有車有女人有自由,想去哪裏去哪裏。缺憾就是前麵講到的小老板的寂寞。
如果你有雄心,有抱負,有才華,足以領導大企業,那自然不要退卻。企業急劇擴張不是偶然的運氣。偶然的運氣可以讓你大賺一筆,而不意味著能因此成長為穩定的持續經營的大企業。經營大企業必須有一套正確的事業理論和係統的管理辦法。所謂的能人經濟,領導能幹,企業就發展,領導變更,企業就亂,那樣的經營在中國將被逐漸淘汰。事業理論實際上是一套假設——指導企業發展方向的一套假設,美國管理專家彼得·杜拉克提出來的。他在美國非常有影響,台灣地區的著名企業家也很尊敬他。
下麵是根據彼得·杜拉克的理論整理的,可能枯燥,但很管用,希望你耐心讀一讀。白手創業實際上也有一套假設。“不熟不做”就是要求你在熟知該行業之後來做出一套創業假設。經營是河流一樣的持續不斷的過程,創業假設與經營假設緊密相連,又有區別,尤其是在發展壯大時,根據下麵的提示,仔細研究你的事業理論,是可以完好解決企業7年期症結的。
正確的事業理論
今天,那些取得長期成功的大公司,都遇到相似的問題:昨天還是行業明星,今天卻停滯不前。這樣的問題中小公司也廣泛存在。他們被同一個問題所困擾:如何繼續發展,如何保持增長?
危機的根源幾乎都不在技能方麵,甚至也不是因為做了錯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做了正確卻無效的工作。今天,他們麵對的主要問題是“做什麼”,而不是“怎麼做”。
怎樣解釋這種明顯的矛盾?原因在於,當初建立和運行企業的假設,今天已經失去現實性。正是那些假設塑造了企業的行為,指導企業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它們包括如何看待市場,如何鑒別顧客和競爭者,對技術及其發展的態度,對公司的優勢和弱點的認識……那些假設指出公司為什麼能夠賺錢。我們把那些假設稱為公司的“事業理論”。
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有正確的事業理論,並能根據現實的變化及時做出修正。
一般觀點認為,企業發展的早期,事業理論更多是出自個人的意見和判斷;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由於種種緣由,集體領導將取代個人智慧。事實是這樣嗎?未必。本書中的大量事實將會證明,不論時代和信息如何變化,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果大多數人都知道那是真理,那意味著——事業理論又開始過時了。
老福特的歎惋
亨利·福特(1863-1947)出生在底特律郊區的農村。他家並不缺錢,當他成長到結婚時,父親買下一個莊園,送給他做禮物。田園生活是安靜的,令人陶醉的,但也是單調的。過了十年,胸懷大誌的福特再也不能平靜下來。他有一個想法,設計一種可以燒汽油的發動機,並讓發動機驅動四輪車,人們可以駕駛那種無馬馬車去上班、旅遊,而不再乘馬車。
在亨利·福特心中,汽油味不亞於花香。“一定要走出農場,去底特律!”他下定決心要去造汽車。盡管非常留戀他們的溫馨的家,然而,他的妻子還是拿起了行李,臉上掛著淚水,隨他出發。底特律是美國的工業重鎮,離他的農場不到20公裏。那年,亨利·福特26歲。
經過比較和選擇,福特決定去愛迪生電廠,那是偉大發明家的工廠。借工作之便,亨利·福特接觸到多種機器,業餘時間就著手研製燒汽油的發動機,那是研製汽車(當時稱為horselesscarriage無馬馬車)的第一步。
愛迪生電廠是開發電能的先驅,大部分雇員都認為,電能將代替畜力,電車將取代馬車。福特則不以為然,因為電能達不到足夠的功率,而堅信以汽油做燃料的車才最有前途。
像他一樣渴望造出汽車的人很多,有些人還取得階段性的成就。1886年,歐洲誕生原始的燃油汽車。1889年,美國造出第一輛汽油驅動汽車。那些既鼓勵他,也刺激他,促使他加油工作。他把自己的房間改成車間,幾乎不理會妻兒的存在。沒有那樣的狂熱,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做偉人的妻子也很辛苦,她曾乞求附近的五金店提高她的15美元的賒欠限額,以便能幫她那“不務正業”的老公買得更多的螺釘螺母。
1896年,福特造出第一輛四輪機動車,由4個自行車輪與一個底盤組成,喇叭其實是門鈴,亨利稱它為嬰兒車。緊隨其後的那個周末,他把嬰兒車開回出生地。16公裏的路程,走了一個多小時。
亨利家族都來試坐。他妹妹的感受是,“極快的速度與不知所措的心情”,“我的聰明的哥哥又發明了一件有趣的玩具”。惟有其父拒絕乘坐,隻默默看那怪物揚起塵土。圍觀的鄰居有十好幾人,他們呆看著那車,又滿懷同情地看其父,似乎在憐憫他的不幸——他養育了一個不務正業的瘋兒子。
事實上,亨利·福特很可能是第一個汽車肇事者。他撞倒一個人,那人被夾在前後車輪之間,爬不起來。亨利隻好跟受害者商量,是該重新發動汽車從他身上碾過,還是設法把車挪開?後來是與人一起把車抬開,那人才獲自由。亨利一個勁道歉,那人拍幹淨塵土,一聲不吭地走了。他是汽車事故史上第一個受害人。
幾個星期後,在紐約的公司年度大會上,他看到愛迪生本人。福特穿一套廉價西裝,但眼睛很有神(讓人想起“對人的準確判斷”一節講到的“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這個小夥子有不同的想法,他已經設計出一種燒汽油的車。他認為代替馬車的是汽車而不是電車。”在向愛迪生介紹亨利·福特時,人們這樣說。
亨利·福特畫了一張草圖,詳細解釋內燃發動機的原理,指出蓄電池或蒸汽機的局限。愛迪生隻靜靜聽著,沒有說話。然後,他猛拍桌子,說道:“了不起的設想!你已經找到最佳方案!幹吧,小夥子,很好!就照你的想法幹!”
回去後,福特就把他的“嬰兒車”賣掉,著手製造第二輛車。那輛車賣了200美元。
1899年,由他人出資,亨利·福特與他們合夥組建底特律汽車公司,1900年1月12日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合夥人隻關心如何馬上賣錢,卻不給他時間做進一步的試驗和完善。一氣之下,亨利·福特辭職了,公司隨即倒閉,前後不過9個月。
他花了5年才造出第一輛車,又花5年才造出改進型,卻沒有辦法使它批量生產。同時,汽車界發生了很多變化。人們不再嘲笑汽車是個怪物。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第一個坐汽車的總統,但為避免麻煩,車後始終跟著一輛馬車。美國也生產了34000輛汽車,但3/4是蒸汽和電力驅動。
製造第二輛車時,他已陷入貧困。因此,他打算製造賽車,通過比賽提高個人名聲,以脫離生活困境。果然,1901年,他獲得第一名,得到1000美元的獎金。然後,5個有錢人聯合投資,組建亨利-福特汽車公司。但命運短暫。福特感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選擇了退出。公司改為生產一種叫卡迪拉克的汽車。
汽車界也進入大組合時期。1900年,有38家新公司投產。1901年,又冒出47家。1903年,再冒出57家,同時倒閉27家。1904年倒閉37家。一個馬車製造商,購買了一家叫別克的公司,最後成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中心企業。
亨利·福特繼續改進他的賽車,以期吸引潛在投資者。他如願以償,他出技術,別人出資,成立福特汽車公司。他的汽車成為搶手貨,很快銷售一空。公司嫌取了可觀的利潤,僅第一年的股息就分發了10萬美元。股東一下子就收回所有投資。福特很冷靜,清醒地認識到那是表麵的輝煌。人們還隻是對汽車感到好奇,一旦他們習慣了使用汽車,便會變得挑剔起來,質量和價格就會成為公司的生命。
很明顯,小小的福特公司不可能占據全部汽車市場,必須突出重點。生產什麼車為主呢?福特與合作者產生了嚴重分歧。
“公司應該迅速放棄中低市場,而集中力量於高檔車。相對於對手而言,我們具有技術優勢,實力卻有限。高檔車可以為公司創造一個良好的形象,一旦成功,利潤會十分豐厚。”
但福特想得更多。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不應成為奢侈品,遲早會進入千家萬戶。高檔車大家都想坐,但會有多少人買呢?低檔車盡管單車利潤低,如果大批量生產恐怕就會不同了。當然,那需要全新的設計方案。多生產低檔車,特別是標準化大批量生產,才是長期發展戰略!
“不行,隻生產便宜車,公司怕是無法活下去。再說,也沒有那麼多公路供汽車跑啊!”合作者不同意。
“公路會有的!”福特肯定地說,“還會有數以千計的加油站,汽車的普及無法阻擋。”
突然,他想通了,必須使汽車構造簡單化,隻有簡單,汽車才可能輕便,也才好修理,一旦有問題,換個標準零件就夠了。簡單設計也更易於大批量生產,價格才更加低廉!
福特扔掉以前的圖紙,重新開始設計。“標準化,簡單化。”福特不時提醒自己。
在廠房內車間的配置上,以往的做法是將汽車固定,不同工序的人依次加工,直至裝配出車,人員處在不停的流動中,生產效率不高。福特看到這一點,毅然打破常規,讓車間的人員固定,使加工的零件依次通過傳送帶進入車間,加工完畢後流入下一工序,效率明顯提高。這就是著名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是大機器時代生產方式的傑出代表。
福特追求大批量低成本,很快迎合了社會的需要。T型車(他按字母順序發展新型車,T型是繼R型與S型之後的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19年內生產了1500萬輛。在其頂峰時期,世界汽車市場的68%都屬於福特牌T型車。產量增加,價格即不斷下調,無數美國人擁有了自己的汽車。看看他的成績吧!
T型車自從1908年問世到1927年最後一輛出廠,在它19年的曆史中,共計15007033輛,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記錄。直到今天,也沒有哪一個車型能望其項背。當時的美國,一個人說自己有一輛汽車,一定是指福特的T型車。福特汽車公司也當然地坐到了美國汽車業第一大公司的寶座上。
1919年,曆史稍有了變化,人們的收入增加了。仍像往常一樣,福特采取降價方法刺激消費。但人們背叛了他,對T型車不感興趣了,T型車銷量直線下降。到了年底,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些汽車製造廠不得不關門。
在挫折麵前,福特變得保守固執,變得不相信別人,長時間拒絕研究新車,而不顧需求的變化。十幾年前生機勃勃的福特汽車公司不見了,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僵化的巨人。
1927年,通用汽車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1933年,甚至連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也超過了他。然而,亨利·福特還是老樣子,福特公司也沒有任何變化的征兆。
要等到孫子亨利·福特二世成人,福特汽車才有救。
一個晴朗的下午,亨利·福特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沉思了半晌說:“今年,我已經82歲了,我準備任你為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我的孫子。”
孫子小亨利·福特不負所望,重新調整公司結構,生產各種檔次的車輛,最終超過克萊斯勒,穩定在美國第二大汽車公司的位置上。
“我總算做對了一件事,最後的一件大事!”老福特想。
老福特的成功,是因為他的燒油汽車而不是電車的假設,是因為他的大批量低價格的假設。他的那些假設完全符合現實,因此獲得巨大成功。他的失敗,絕不是因為他偷懶,或者工人不努力,而是指導他早期成功的事業理論,在1919年以後,跟不上消費變化,過時了。因為收入增加,年輕一代消費者也成長起來,他們渴望多樣化的生活,也希望個性化的汽車,而老福特還抱著單一黑色的T型車不放。
事業理論的力量
每一個組織,無論其是否為商業性,都會形成自己的事業理論。應該說,一個具有清晰、一致和目標集中的事業理論,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
1809年,德國政治家、學者洪堡,憑借一套關於大學的激進理論,創立了柏林大學。在此後長達100年的時間裏,直至希特勒上台,他的理論決定了德國大學的麵貌,特別是在學術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1870年,德意誌銀行的創始人和首任總裁,第一位全能銀行家,喬治·西門子,成功推廣了一個同樣清楚的理論:在工業化進程中,用企業家融資的方式,將停留在農業社會中的四分五裂的德國統一起來。經過20年的苦心經營,德意誌銀行終於成為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它將這一優勢地位成功地保持至今,其間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通貨膨脹和希特勒的破壞,始終未有動搖。
事業理論既可以解釋像通用汽車和IBM那樣的、在20世紀後半葉裏統治了美國經濟的企業的成功,也可以解釋他們今天所麵臨的挑戰。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眾多大型成功企業中所出現的困難,其症結幾乎都在於他們的事業理論過時了。
每當大型組織,特別是那些取得多年成功的組織,陷入困境時,人們總會將其歸罪於企業官員的懶惰、驕傲自大、臃腫的官僚體製。這些解釋看上去有道理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實際上,它們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很少切中問題要害。
試看兩個近來最引人注目的例子,IBM和通用汽車公司。它們都是被指責為“自滿的官僚主義”的美國大公司,如今正碰到各自的麻煩。
藍色巨人的麻煩
近20年裏,IBM遇到了無窮多的麻煩。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事業理論一直是錯誤的,他們始終認為,電腦是由硬件驅動,而不是軟件。但是,在適當的範圍內迅速調整,這卻是IBM難得的優勢,這一點使它沒有深陷到不能自拔的困境。
早在計算機產業初期,IBM就已經將計算機電子化列為遵奉不渝的信條。這一條事業理論使他們在計算機初始階段獲得巨大成功,賣打孔機的小阿哥一下子躍升為世界級巨人。這也讓IBM深信,計算機產業的方向是建立大型的計算機中心站。各項因素——經濟的、技術的——似乎都有利於這一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