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渴望安全,而這不過是人們總處於危機之中或者麵臨潛在的危機的反映。就好像鄧小平同誌講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恰恰就是因為這兩個主題都沒有解決。設想,如果解決了,還有誰把它當成主題來看。人類在視覺上的盲點,就是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有了事物,就有危機。有了市場經濟,也就有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因為交換的鏈條如此複雜,冥冥中總存在著某些鏈條脫落的可能性。借錢做生意的朋友破了產,也連累了當初好心好意的出借者。中國率世界之先使用紙幣,但也因此而首嚐惡性通貨膨脹的苦果。
除非消滅市場經濟,才有可能斷絕經濟危機。比如鑿井而飲,耕作以食,一個人斷絕了與外部的聯係,自然也就免除了與外部交換的風險,不過,靠天吃飯的自然風險卻無法克服。究竟是把自己的命運付諸於純粹的天意,還是同時也交給那無限的經濟交換之鏈條上不可知的穩定性?如果讓人們自由選擇,也許會有與現在不同的結果,可惜在那些根本的問題上,人類似乎從來沒有進行選擇。
人類不但接受了市場經濟,而且也接受了一種特殊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區別於簡單市場經濟的地方在於,資本雇傭勞動,也就是說,雖然有了市場,但卻有了分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兩極分化構成了的必然特征。這肯定不屬於人類的自主選擇,因為如果投票,並且假定人類知悉各種體製的一般特征,很難想象多數人會選擇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
市場有風險、有危機,但資本主義意味著特殊的風險,特殊的危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風險的承擔者絕不是對等的,就跟資本主義體製一樣,不平等是它的內在邏輯。
嚴寒降臨,沒有人會覺得日子好過。但是每個人的感受是有別的,有些人因為有寶車別墅,有暖氣設施,自可以輕輕鬆鬆地過冬;而那些一無所有露宿街頭的人,隻能拿自己的命來對抗寒流。
看《福特傳》,當第一次經濟危機來臨,大批大批的汽車公司倒閉,福特硬撐下去,堅持按照合同把貨發給經銷商,讓經銷商承擔著壓力。事實上,當時福特公司自身也並不好過,差一點就無法挨過那段艱難時世。不管怎麼說,蕭條終於過去,福特贏了,登上汽車業的頂峰,而絕大多數汽車公司隻能作為汽車業起步時的路渣,留在汽車史研究者所賴以討生活的故紙堆中。
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中,危機意味著人們必須熬下去,看誰能熬到最後。就好像自然災害一來,大饑荒一出現,會有一些人沒有頂住饑餓。他們往往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積累,或者是因為自身的新陳代謝過快,所攝食物無法滿足其身體的需求。但是即使所有地方都遭災,也絕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有著同樣的結果。倒下去的,隻是其中一批人,而另外的人,則因為缺少了競爭者而在此後過上較好的日子。
所以,每一次經濟危機,意味著一批企業倒下去,那些在冬天裏活下來的經濟動物,將在第二年的春天大展身手。2000年,納斯達克崩潰,互聯網迎來了冬天。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成為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物,大批燒錢的公司煙消雲散。大雪瑞豐年,但再寒冷的冬天,終究無法讓某種害蟲絕種。記得在冬天的日子裏,中國的幾大門戶網站並不好過,全世界的人都盯著它們的賬表,直到後來找到下載短消息和一些賺錢的辦法,這些門戶網站終究鹹魚翻身。而此時,它們意外地發現,春天基本上成了它們的天下。在下一次危機之前,基本上沒有誰能夠在他們的麵前動這碗飯,那些後來的網絡新貴隻能另辟蹊徑。比如博客中國吸引人們關注後,曾想過挑戰新浪,但後來也隻能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