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耐心的中國終將崛起 (1)(1 / 2)

全球化愈演愈烈,每個社會的人們對於自身這個世界上的地位也愈加關切。早些時間,大家都紛紛談論“綜合國力”,而今注意力已經轉而集中到國際競爭力的比較。通行定義說,“國際競爭力指一國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國際競爭力確實是個好東東,至少吸引眼球。不過要說清其中的內涵也不容易,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權威評價體係,它有八大要素: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研開發和國民素質,最終歸納為318項指標。指標如此之多,權重分配必然也極其複雜,我且不顧那麼多,隻談其中的一小點,那就是人的意誌問題。

在各種模型預測中,人的因素往往被一個經濟人理性代替。於是,中國人與盎格魯—薩克遜人有著同樣的經濟理性,大和民族與印度人抱著相似的計算邏輯。結果所以有差別,不是人的因素,而是他們所麵臨的約束條件不同。其實,我們若簡單觀察,生活不乏條件相似,而每個人所作的選擇卻有著天壤之別。同樣遭遇困境,有的人呼天搶地,發泄一通;有的人鋌而走險,禍害他人;有的人走上絕路,求個了結;有的人默默忍受,謀圖東山再起。不同的選擇,必然有不同的結果。

經濟學家們大談經濟人理性,好些人因此而認為,經濟學把所有人都看成千篇一麵了。其實不然,同樣的兩個理性人,在意誌、偏好、掌握信息、推理能力方麵大有高下之別。他們最終所取得的成就,也必然有高低之分。信息、偏好、推理能力這些因素,不是本文所要論列的內容,這裏所要談的是意誌或者說耐性,用經濟學的術語表達,就是折扣率。

折扣率原是用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時,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之間的利息率。經濟學家將它用於個人預期,但成了衡量未來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現值的一個主觀值。折扣率越高,則同樣一元錢發生在將來的收入或支出折算成今大的貨幣價值就越小,這也說明這個人的耐心越小;反之,耐心越大。

耐心能取得較好的結果。以婚姻為例,兩個人若稍有不合,就分開,這屬於耐心差的一類。還有一種,當時雖然不合,但因忍耐力較好,而極力維護婚姻的完整。兩者孰優孰劣?我曾看到一則報道,說美國有研究發現,夫妻在感情矛盾時,如果當時能夠堅持不離婚,日後生活的幸福多數要優於那些離異者。征諸於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我相信它是成立的。

在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旗幟下,Baumol(1969)搗鼓出一個社會折扣率的概念,如此為經濟學家大談社會政治問題提供了方便。不過橋梁就是雙向的,政治學者與社會學者又何妨借此來談談經濟問題呢?現在很多文章談國際競爭力,往往側重於科技投入、基礎設施、政府效率等等因素。這些因素當然很重要,但有意忽略人的因素,尤其人的意誌因素,卻極為不妥。我們看日本、韓國這些國家的崛起經驗時,誰都無法否認這其中起巨大作用的意誌。

直覺告訴我們,當一個民族都“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時候,在其他條件假定都相等的情況下,這個民族必然是戰無不勝的。但耐心對於一個民族的競爭力,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有待慢慢道來。

首先,耐心意味著這個民族願意儲蓄更多,用以投入公共工程。

公共工程的一個特點是它的公共性,這麵臨著一個集體決策與集體行動的問題,因此私人無力或者不願舉辦公共工程。不僅如此,公共工程還往往具有投資額巨大,回報周期長,利潤率低等特點,這使得即使是由公共決策,也未必願意舉辦。我們這代人憑什麼就該付出這麼多的苦,損失自己的福利,而為後代提供一種更為便利的生活?有的願意及時享樂,有的更願意儲蓄,有的把錢花在基礎設施建設,有的更願意買公車,吃公款。至於誰更有競爭力,結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