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是日本崛起的關捩。許多中國人讀這段曆史時隻看到製度的改革,而忽略了當時日本人發奮圖強的精神。日本為了建立現代化海軍,舉國捐獻,連天皇也不例外,勒緊褲腰帶,每天隻吃一個米團。很快,日本軍艦的水平就超過了中國。而在中國,慈禧太後則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挪用海軍軍費來修頤和園,中國不敗才怪。
1949年以前,中國人舉世無雙的忍耐力可惜都花在個人的謀生上。隻有共產黨建國後,才將中國人的忍耐能力用於公共工程的建設,從而為後來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裏,必須提一下號稱新中國兩大奇跡之一的紅旗渠工程。正當自然災害時期,數萬中國農民扛著簡易工具,挑著破陋行李,推著鍋灶,走入太行山中。這些現代愚公們每天每人就隻能靠著0.5公斤原糧、1.5公斤蔬菜的供給下,餓著肚子苦幹了10個春秋,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穀之中,最終修成了人工天河。而今作者於飽飯之餘,坐明窗之下,信筆時想見當時慘烈光景,真不知他們是靠一種什麼樣的信念才能堅持下來?!
據新華網報道,紅旗渠通水40年來,總引水量達8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麵積8000萬畝次,糧食增產15.9億公斤,直接經濟效益達17億元。一首歌唱紅旗渠的詩寫道:從此豐收有保證,幸福生活萬萬年。詩寫得很土,不免誇張,但紅旗渠有資格。寫這首詩的人很可能就是當年鑿山鑽壁的一個。難為他幾乎為零的折扣率,在他眼中的萬萬年收益,竟似乎將由他自身來享受。
紅旗渠是唯一的,不過類似的故事卻在毛澤東時代並不鮮見。在我的家鄉,也有一座修建於那個年代的水庫。老一輩的人都參加過當年那座水庫的修建,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外是依靠極其簡陋的工具,而更多就是靠人力完成的土方。這種依靠人力的大量投入的做法,相比較現在的機械施工,自然效率低多了。但在一窮二白的時代,竟然用雙手立下了一個個利在千秋的工程。如果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們的處境將遠遠落後於現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上個世紀五六七十年代裏的中國人生活的貧窮,實在不是我們所以嗤笑或者慚愧經濟落後的理由。而應是後代人向之表彰的對象。正是他們勒緊腰帶,才為今天的豐衣足食奠定了基礎。中國崛起的曆史,決不可忘寫這一筆上一代的堅忍耐心。
其次,耐心意味著它能夠為討價還價贏得一個有利的位置。
我們且看魯迅筆下的潑皮無賴:“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謂無賴者很跋扈,譬如給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兩元,對他說這行李小,他說要兩元,對他說道路近,他說要兩元,對他說不要搬了,他說也仍然要兩元。青皮固然是不足為法的,而那韌性卻大可以佩服。”有這樣的耐心,討價還價還能怕了誰?
在南北戰爭起家的格蘭特將軍在結束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環球旅行後,有人問他:在旅行中你所看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什麼?他馬上回答說,所看見的最不尋常的事情,便是一個中國小販用精明的競爭趕走了一個猶太人。這個故事意味深長。幾千年來,自猶太人流落於世界各地,他們依靠自身頑強的韌性取得各種各樣的商業勝利,但卻敗在中國人的更為堅韌的耐性下。在過去的幾百年來,這一評論所蘊含的道理已經為海外華商的曆史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