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熱點問題篇(1)(1 / 3)

七、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及前景

全球經濟治理,是指國際社會各行為主體通過協調、合作、達成共識等方式參與全球經濟相關公共事務的管理,以建立或維持一個理想的全球經濟秩序的過程。由於現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存在嚴重弊端,在新興經濟體的大力推動下,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並取得了一定進展。

(一)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原因

1.現行全球經濟治理機製存在很大問題

現行的全球經濟治理機製是二戰後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係,這一體係以美國為主導,以歐洲和日本為兩個支撐點,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和利益基本上被忽略。這一體係在戰後比較長的時間內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較快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在減輕全球經濟失衡、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多邊貿易進程、解決主權債務危機和糧食、能源安全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方麵,該體係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這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存在著兩大嚴重弊端,這導致了國際經濟金融危機頻繁爆發。

一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布雷頓森林機構存在很大缺陷。雖然它們在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促進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這並不能掩蓋其在全球經濟治理時存在的內在缺陷。首先,IMF、世界銀行對於全球經濟治理缺乏中立的立場和觀念,更多反映的是歐美發達國家全球經濟治理的理念,加權表決製使得發達國家控製著IMF和世界銀行絕大部分的投票權,發展中國家則被排斥在決策機製之外。其次,IMF和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非常苛刻,對於借款國來說,接受這些苛刻條件獲得貸款往往會加重債務危機。

IMF最具典型性。數十年來,IMF演變成美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等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工具。作為“華盛頓共識”——提倡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鼓吹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一體化,即“美國化”的積極倡導者。在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後,IMF即實行“胡蘿卜+大棒”政策,向危機國提供資金援助的同時,幹預其經濟主權,提出加速發展中國家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等要求,以此來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大門,將其納入整個的世界資本主義體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這種意圖表現得最為明顯。且,IMF決策機製不公平,運行機製也並不透明。從基金協定框架來看,IMF決策機製主要涉及配額分配和投票權。成員國投票權大小取決於基金配額的多少,擁有投票權大小則影響成員國再次獲得配額的多少。由於IMF絕大多數事項采用特別多數(70%和85%)表決原則,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提議往往得不到法定多數票的支持,而美國以超過15%的投票權獲得事實上的否決權。IMF實際上是以國家經濟實力來決定發言權和表決權的,所謂的主權平等原則形同虛設,隻是為國際強權政治介入經濟合作領域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IMF運行機製也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比如,援助國與受援國的談判及雙方達成的協議一般不對外公開等。

在麵對世貿組織(WTO)開展全球經濟治理所麵臨的困境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樣分歧嚴重。首先,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規則製訂中,大力推動的是那些與其利益攸關的協議的執行,而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條款往往難以實施。其次,與發展中國家有關的一些特殊和、差別條款中往往存在較多的不可執行性。再次,近些年WTO討論的內容遠遠超出了貿易的範疇,而這些領域達成的協議多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再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弊病叢生。第一,美元本位製是世界經濟不穩定的根源。美國僅從自身宏觀經濟狀況出發決定美元流動性和彙率,較少顧及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係主要交易、儲備貨幣的地位,從而頻頻對世界經濟造成衝擊。1971年美元放棄與黃金掛鉤後,美元失去支撐,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美國不斷走高的貿易赤字以及美元的全球泛濫。在利用擴大發行美元解決赤字問題的同時,美國也推高了全球通貨膨脹發生的概率,能源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而大量美元流入了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催生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泡沫,破壞了其經濟穩定性。美元泛濫導致流動過剩,也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周期性動蕩,但美國政府的應對措施仍是老套的擴大預算赤字和放鬆貨幣政策,這就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埋下禍根。而美國政府處理一場危機的舉措,就是埋下另一場危機的種子,且危機愈演愈烈,對世界經濟的負麵影響也越來越大。第二,造成了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被不斷弱化。美國被發展中國家當成了重要的出口市場,通過廉價工業品或資源產品出口形成的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以美元為主的外彙儲備。發展中國家在獲得美元儲備的同時,為了維護本國貨幣的彙率穩定,不得不在本國市場注入等值本幣,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美國貨幣政策的控製和影響。部分發展中經濟體將貨幣釘住美元甚至與美元完全固定,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所受影響更大。所以,發展中國家既是現行國際經濟規則的被動接受者,更是現行無序國際貨幣體係的受害者。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根源之一就是這些國家借入美元,產生美元負債,而貸出的是本國貨幣。當美元與本幣彙率發生異動時,負有巨額外債的發展中國家就麵臨很大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