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格局對比性變化使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成為必然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在全球經濟中的權重不斷上升,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不斷增加,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新興的11個經濟體(20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包括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南非和土耳其)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2008年的22%提高到2013年的29%,5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同期七國集團(G7)經濟總量占比從53%下降到46%,下降了7個百分點。2010—2013年,新興11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達到59%,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2009年,在世界經濟增長率為-1.1%的情況下,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達6.2%,帶動了世界經濟的複蘇。中國經濟的崛起尤為引人矚目。2000年—2014年,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8.4倍,進口額增長了7.7倍,以美元計算的名義GDP(未考慮彙率和通脹因素)增長了7.6倍。201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達1.96萬億美元,占全球的1/10。2005年—2014年的10年間,中國年均進口額達1.34萬億美元,為其他經濟體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崗位。2005年—2014年,中國累計吸收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排名迅速上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它們在全球事務中的地位和參與能力不斷提高。在經濟危機、全球治理、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一係列重要國際協調工作中,它們都積極參與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使國際經濟力量的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正在經曆一場實力轉換和權力再分配的激烈角逐,這必然會加速世界經濟舊格局的變革。2011年6月28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聯大就全球經濟治理問題舉行的主題辯論會上指出,在過去20年中,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發展中國家開始在世界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形成於60多年前,已無法體現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的重要性,應對此實施改革以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多邊體係中的決策權。
(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進展
1.二十國集團(G20)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新興經濟體話語權上升
2008年9月,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引發華爾街金融風暴,隨後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等G7成員國意識到,單靠西方的努力不可能戰勝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G20既有發達國家參與又有主要新經濟體參與,它們則成了全球商討應對金融危機的最佳平台。在美國倡議下,G20領導人於2008年11月在華盛頓舉行首次峰會,迄今峰會已先後召開10次,在抑製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製止實體經濟大滑坡、改革國際金融體係、加強全球金融監管、恢複世界經濟增長等方麵均獲得重大成功。這使得G20真正成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解決國際經濟體係中存在的問題的平台,它們的作用充分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