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際經貿規則醞釀深刻變革
長期以來,多哈回合談判因發達國家成員與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利益衝突而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2013年12月巴厘部長級會議簽署多哈回合“早期收獲”協議,在貿易便利化、認可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儲備、給予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等方麵達成協議,實現了多哈回合談判零的突破,使多邊談判有望重回正軌。不過,此協議隻覆蓋多哈回合議題的少量內容,並沒有改變總體談判進程依然遲緩的格局。
因為未能按照美歐等發達國家理想的路線推進,多哈回合談判動力不足,隻能轉向其他途徑構建新的國際經貿規則體係。一方麵,美國開始積極倡導簽署高標準、廣覆蓋的超大型區域貿易協定來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兩個最為典型的超大區域貿易協定。其中,TPP反映了美國對亞太地區經濟利益和經貿規則主導權的訴求,TTIP則顯示了美歐攜手強化在國際經貿規則以及全球治理中的主導權。另一方麵,美國還積極推動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以提升20年前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標準。TISA發源於WTO框架,以達成高規格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為目標,談判成員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歐盟、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2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70%的服務貿易,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等WTO成員尚未參加。
雖然從總體來看,新的國際經貿規則體係形成尚需一定時日,但國際經貿規則的變革仍是大勢所趨。TPP、TTIP等自貿區談判在勞工、環境、競爭、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設置更高標準,這些都會對國際經貿規則的演變趨勢產生深刻的影響,將顯著抬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25】
(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標誌著中國逐步邁入了主動引領全球經濟合作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新時期,是中國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大戰略構想。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及第一大出口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最大外彙儲備國,這使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中國逐步有能力滿足新興國家的市場與資金需求,在新一輪對外開放過程中,中國既可以憑借廣闊的國內市場吸收新興國家的商品,又可以為新興國家提供重要資金來源,已經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為世界經濟的複蘇做出了重要貢獻。據IMF統計,2014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是該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因此,在主動參與全球經濟事務的過程中,中國可以更加主動地提出“中國建議”、“中國方案”,使之成為“世界方案”的一部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和作用如下:
1.“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於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公共產品。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包括平台角色、治理議題設置和公共產品提供能力等。其中,公共產品提供能力的建設是核心內容。這是因為,首先,從理論上講,公共產品的提供存在“搭便車”現象,每個國家都試圖搭別國的“便車”,而不希望其他國家搭自己的便車,這導致了全球治理中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的問題。其次,從現有的全球或區域治理平台運行來看,大多數開發性金融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議程關注明顯不足,並嚴重製約了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崛起及其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巨大需求。2013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中國將加快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積極探討搭建地區性融資平台,促進區域內經濟融合,提高地區競爭力。”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第21次非正式會議,在雅加達同印尼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時表示,為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願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議上,習近平主席主持會議並發表題為《聯通引領發展,夥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講話,同時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