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熱點問題篇(3)(1 / 3)

(2)以發展服務貿易為重點。當前主要新興國家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服務化的趨勢日益明顯。2008年—2013年,G20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中,有9個國家的工業占比在下降,例如印度下降了3.3%,南非和巴西下降了3.1%,中國下降了1.9%,9個國家服務業占比在提升,中國上升了4.3%,巴西和印度上升了3.2%,南非上升了2.3%。從服務業的發展來看,中國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將達到55%以上,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將從15%上升到30%左右,“中國服務”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再從國際貿易上來看,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大趨勢。2013年,全球服務貿易增速,超過貨物貿易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比重達到20%。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額超過6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占外貿總額的比重達到12.3%,服務貿易開始成為新興經濟體重要的增長動力。

但是,新興經濟體發展服務貿易仍麵臨兩大挑戰。一是新興經濟體服務市場開放不足。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標準,印度僅承諾開放12項、占比21%的服務貿易活動市場,遠低於歐盟承諾的開放42項、占比75%的服務貿易活動市場。二是發達國家有較多的服務貿易出口管製。雖然其在服務業領域占有很多技術上與管理上的優勢,在環保、健康、文化、電子技術、航空、信息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能源環境等諸多領域都領先於新興經濟體,但這些並沒有對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開放。因此,適應快速上升的全球服務貿易需求,加快新興國家服務業市場的開放、打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管製,成為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麵臨的“雙重任務”。

(3)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統一市場的前提,也是促進新興經濟體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目前,新興經濟體麵臨的共同挑戰之一是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較低。以中國雲南沿邊地區為例,交通不便等客觀條件使緬甸、老撾等國家的資源優勢很難釋放出來,因此,它們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著巨大的需求。據相關測算統計,未來五年,亞洲每年至少需要5000億美元來開展區域互聯互通項目,全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高達1.8—2.3萬億美元。

依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對全球經濟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加快共同標準建設,發揮多邊、區域性經濟組織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治理結構,加快走向貿易投資自由化,形成統一大市場等。這不僅是實現新興經濟體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進一步拓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的客觀需求。中國發起設立的亞投行的明確定位就是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這將與現有的多邊開發機構形成合力,彌補現有多邊治理機製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麵的短板,形成對現有國際金融治理體係的有效補充。從長遠發展看,亞投行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之一。【29】

八、美元體係的演變與改革前景

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形成,也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處於英國主導的金本位製時期,但隨著美國與英國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硬實力的毀滅性打擊,成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如今,世紀金融大危機的衝擊過後,各國對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都進行了深層剖析,根源皆指向了美元體係的弊端,因此呼籲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係的聲音越來越多。但國際貨幣體係的根本性改革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美元體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繼續存在。

(一)美元體係的形成與演變

1.金本位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貨幣體係

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體係的確立是從國際金本位製開始的。金本位製未形成之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基本上都是采用金屬本位製度。無論一個國家采用何種材料作為貨幣,在國際經濟的交往中,交換的媒介都是主要以黃金或是白銀為主的“大通貨”,甚至直接用條塊狀的金、銀進行交易。18-19世紀,各國都控製發行紙幣,因為發行紙幣雖然解決了國家貨幣的供應問題,但也埋下了通貨膨脹的隱患,這樣,國家在享有自主決定本國經濟政策的權利時,其維護國際貨幣體係順利運轉秩序而應承擔的義務,這兩者就有可能存在潛在衝突。而有的國家過多發行貨幣,便導致通貨膨脹發生,甚至會動搖國際貨幣體係。為解決這一矛盾,國際金本位製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