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熱點問題篇(3)(3 / 3)

(1)布雷頓森林體係形成的背景。第一,當時的國際經濟環境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國際貨幣金融關係極度混亂和動蕩,國際貿易、貨幣金融、國際經濟合作發生了困難。戰後各國為了恢複和發展經濟,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穩定、有效運行的國際貨幣秩序,為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條件。第二,美國憑借過硬的綜合政治經濟實力取得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兩次世界大戰使得遠離戰爭中心的美國獲得發展契機,成為戰爭軍需和戰後恢複的唯一商品、資金供應國,得以迅速崛起;形成對比的是,在戰爭中因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而迅速衰落的英國,不得不把新的國際貨幣製度的創立權交給美國。英國的“凱恩斯方案”【31】被美國的“懷特方案”所打敗,後者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基礎。

(2)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運行機製。第一,本位機製。規定美元-黃金官價(1美元等於0.888671克黃金),參加國政府和央行可按照官價將其持有的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參加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美元的含金量為平價確定兌換率或者直接規定比價。第二,彙率安排機製。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彙率安排機製”,各參加國貨幣按比價直接釘住美元,平價彙率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彙率波動上下限各為1%,各國貨幣當局有義務維持波動界限;參加國彙率變動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一安排和監督,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不平衡時,可要求變更彙率,幅度在10%以內的自行調整,幅度超過10%的需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準。第三,貨幣儲備機製。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國保證提供用於國際儲備和國際支付的美元,保證各國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特別提款權(SDR)補充黃金、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第四,國際支付調節機製。參加國發生暫時性支付危機時,可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以貸款方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以平衡其國際收支;每年借款不得超過其份額的25%,累計借款不得超過其份額的125%。

(3)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缺陷及其解體。第一,美國黃金儲備增長慢於對外負債增長,造成美元兌換黃金的規則舉步維艱。由於全球經濟增長,美國要保證參加國不斷增加的對美元儲備的需求,但卻麵臨黃金因為產量製約而供應不足的困境,使得美國陷入兩難。而且,美國的負債不斷擴大,逐漸超過其黃金儲備,導致美國的美元與黃金自由兌換的承諾越來越難以持續。第二,固定彙率剛性和參加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不對稱性。為了維持彙率波動幅度,參加國無論順差還是逆差都必須積累一定量的美元儲備,特別是逆差國要犧牲其國內經濟目標,而美國卻例外,它可以通過輸出美元彌補逆差,這種不對稱性造成了各國之間的矛盾。

隨著美國經濟的相對衰落,以上缺陷逐漸暴露出來。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元危機頻發,對外信用不斷下降,導致國際貨幣製度的發展難以為繼,這就必然催生激烈的貨幣製度危機。1971年5月和7月,曠日持久的美元危機連續爆發,美元兌換黃金的平價體係失控。1971年8月15日,尼克鬆政府被迫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對進口增加10%的附加稅。“新經濟政策”不僅不再維持黃金與美元、美元與其他貨幣的穩定比值,並開始對國際支付加以限製。這表明美國已完全放棄了基金協定條款項下其所應承擔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紊亂,外彙市場上各國紛紛拋售美元,彙率波動劇烈,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係土崩瓦解。

3.牙買加體係

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係解體後,主要西方國家貨幣開始自由浮動。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西方經濟陷入混亂,浮動彙率卻在衰退和混亂中表現良好。1975年,西方六國在首次首腦會議【32】上表示接受現實,放棄重建固定彙率的嚐試,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改章程,承認浮動彙率。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製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召開會議,討論修訂《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條款。各國經過多次協商,最終達成《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既成事實,正式開始了牙買加體係時代,並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