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熱點問題篇(4)(2 / 3)

2.危機傳導的“棘輪效應”凸顯

目前,現行體係促使了金融危機的積聚和擴散。美國的金融風險一般源於自身,可一旦爆發,就很容易通過貿易渠道、金融渠道和信心傳染殃及世界各地。危機一觸即發後,該體係無法阻止資本大規模的流動,致使全球資本流動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危機前,全球信貸迅速增長,產生流動性過剩,助長了資產泡沫的非常態擴張;危機中,市場充斥的避險情緒導致流動性戛然而止,甚至反轉,加劇了危機的傳染性;危機後,再次泛濫的流動性又威脅著一國保持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性的能力。資本流動在浮動彙率製下比在固定彙率製下更自由,彙率波動異常,受投機力量驅使,彙率時常會偏離一國經濟基本麵,給內外失衡調整帶來額外的難度係數,導致國際貨幣體係和資源配置劇烈扭曲。此外,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見效快,美國對貨幣政策的調整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波及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其他國家對危機的補救和應對。

3.現行體係不能有效調整全球經濟失衡

回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肇因,美國把責任一分為二,一方麵承認自身金融監管存在問題,另一方麵則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造成了全球經濟失衡,大量貿易盈餘通過購買美債的方式再次湧入美國,為美國提供了寬鬆的流動性,刺激了當地的信貸泡沫和消費狂潮。如此定論多少有些強詞奪理,但須承認,現行體係下東亞各國極少麵臨強製調整的壓力,積累了大量外彙儲備,長期經常項目失衡易累積到不可持續的窘境。此次金融危機的強度極有可能會引發國際儲備的進一步積累,加劇全球失衡。但也應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發展方式的改變,中國的失衡已得到有效糾正。以美元為外彙儲備主體的國家很容易陷入各種包裝華麗的“美元陷阱”。一種是發展模式陷阱,即為獲取美元儲備,新興市場國家多采取以出口為導向型的戰略,造成本國經濟過度有賴出口、內需匱乏;一種是外彙儲備陷阱,即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後,這些國家易陷入“增持美元而彙率風險增加,減持美元導致美元貶值、資產縮水”的兩難境地;還有一種是投資渠道陷阱,即大量美元儲備主要投資渠道是購買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國債,而美國以廉價借入資金後,再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回到東道國獲取高額利潤。

4.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力挺改革

一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所處的地位往往決定了該國貨幣的地位。因此,美元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由一國貨幣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在當今多極化世界麵前已顯得不合時宜。這次金融危機加速了全球經濟力量的“東升西降”,困擾美歐等發達國家曠日持久的巨額債務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新興經濟體則持續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8年~2014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例由31%上升至39%,而發達經濟體【34】所占比例則由69%下降至61%;金磚五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在比例由15%增至22%,而七國集團(G7)所占比例則由52%降至46%。2014年,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4%,中國與印度名至實歸地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當下,新興市場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五成,其轄下的主權財富基金和跨國公司日漸成為全球投資和跨國並購的堅實力量。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現行國際貨幣體係與其經濟規模和市場地位越發不相稱。當前幾乎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家都麵臨“貨幣錯配”問題,難以規避彙率風險,而且,隨著世界對其貨幣需求的不斷增加,要求這些國家的貨幣發揮更重要作用的呼聲日漸高漲。